纪录片之家.十七岁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讯] 梁龙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 08: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文名称( Chinese)→梁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双棘龙
拉丁文学名( Name)→Diplodocus
发音( Pronounced)→di-PLOD-uh-kus
含义( Meaning)→双倍的横梁--指其脖子与尾巴
目( Order )→Saurischia 蜥臀目
亚目( Suborder)→Sauropodomorpha 蜥脚型亚目
类( Infraorder)→Sauropoda 蜥脚类
  Eusauropoda 真蜥脚类
  Neosauropoda 新蜥脚类
     Diplodocimorpha 梁龙形类
超 科( Super Family)→ Diplodocoidea 梁龙超科
科( Family)→   Diplodocidae 梁龙科
亚科(Subfamily)→ Diplodocinae 梁龙亚科
属( Genus)→Diplodocus 梁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D. longus 长梁龙
其它种( OTHER SPECIES)→D. carnegiei 卡内基梁龙
D. hayi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D. hallorum == Seismosaurus hallorum
D. lacustris= D. longus
D. reedi = D. carnegiei 卡内基梁龙
时代( Period)→侏罗纪晚期 Kimmeridgian to Tithonian
分布( Found in)→美国的科罗拉多州 蒙大拿州 犹他州和怀俄明州
发现地层( Stratum)→摩里森岩层
食性( Diet)→植食
典型体长( Length)→长27米
推测体重( Mass)→6-20吨
发现者( Discoverer)→Marsh, 1878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Marsh, 1878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A]蛋>>法国南部发现的各种恐龙蛋可能都是蜥脚类动物的蛋,虽然里面没有胚胎。这些蛋的外表呈圆形,而其中一处发掘现场可以清楚看出,这些恐龙蛋都被生在沟渠里。更有趣的是,这些蛋在生下时似乎就已排列成弧形,由此可知,至少这种蜥脚类动物是一边绕着大圈子,一边生蛋的(以前有一种误传,既是“梁龙一边走路一边生蛋,因此恐龙蛋形成一条长长的线”,这是错误的)。弧形的半径和蜥脚类动物以后腿为中心旋绕时造成的半径相吻合,若沿蛋的排列弧线画一个圆,整个圆周可容纳大约一百颗蛋。蛋的尺寸有如一颗足球,和蜥脚类动物的体型比较起来,显得非常小,很难想象孵出来的幼兽将来会长成这么庞大的成兽。但是蛋的大小实际上会受到生理限制。蛋必须呼吸,当蛋愈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就愈小,因此大的蛋无法使胚胎透过蛋壳来获得所需的足够空气。2001年科学家首次在阿根廷发现了蜥脚类动物的胚胎,就连胚胎的皮肤组织也保存得很完整。还好这项发现,证实了科学家从法国发掘现场中得出的许多结论。 但是从这些发现中,我们无法推敲雌恐龙是如何把蛋生到地面上的。由于蜥脚类动物的身体离地面有一大段距离,而且从详细的化石蛋研究中得知,蛋壳硬且易碎,因此生蛋对蜥脚类动物来说确实是个大问题。它也许用的是蹲姿,但即使如此,仍然距沟渠底部至少还有八英尺的距离。我们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方法,但没有人能确定这就是雌恐龙真正的生蛋方法。我们认为雌恐龙身上有一根管子,可以轻轻将蛋放到地面。现代乌龟就是利用管子生蛋,虽然它们的管子较短。 [目前发现到的蜥脚类动物的蛋还透露出更具意义的讯息。蛋的数目对蜥脚类动物的行为有何意义?自然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行为模式,即生产数目愈多,父母照顾程度就愈低。在生产数目对父母照顾比例的一端,鱼和两栖类动物一次产下数千颗蛋,但却不关心它们的死活。人类为此比例另一端的代表,一次通常只生产一名婴儿,但却付出长期的关爱。蜥脚类动物似乎会产下为数可观的蛋,因此即使它们让这些蛋自生自灭,也不会影响蜥脚类动物的平衡。但我们想以比这项叙述更明确的解释,来说明蜥脚类动物的行为。梁龙可能采用一种托儿所的模式,也就是同年龄的幼兽在孵化后会聚集在一起。现代驼鸟即采用此一模式;然而在此模式中,一只成鸟会留下来照顾幼鸟。但为何我们会认为蜥脚类动物的幼兽会聚集在一起?这是从它们的足印推测而来。几处发掘现场显示蜥脚类动物喜欢成群移动,但在这些足印中却没有任何幼兽的小足迹。相反的,南韩金东岩层(Jindng F·rmatin)的一处足印遗址,显示有一群非常小的蜥脚类动物集体行动。这和现在我们对现代动物行为的理解比较起来,这种假设似乎有些奇怪。但由于蜥脚类动物的幼兽和成兽之间的体型差异非常大,如果幼兽和成兽走在一起时,可能会被压死。此外,在群体移动时,幼兽可能跟不上成兽的脚步。但这又衍生出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幼兽何时而且如何加入成兽群体?] [B]吃>>吃是另一个有趣的领域,而我们也有足够的证据来探讨这个话题。在过去蜥脚类动物的脖子之所以那么长,被认为是为了使它们能将头伸到树顶 (就像长颈鹿一样)。但梁龙并不是这样运用脖子。它们伸长脖子,扫出一道弧形,吃食地上的植物。我们要感谢古生物学家嵌特·史蒂芬对蜥脚类动物的吃食习性做了这样的重新评估。嵌特用电脑模拟出无法用真实骨骼办到的吃食动作。他仔细测量构成梁龙脖子的每一块椎骨,然后制作一个电脑模型,研究整只脖子的运动方式。嵌特发现,从骨骼间的啮合方式来看,梁龙不可能把头抬到水平以上太高的位置,因为它们的脖子不像天鹅那样容易弯曲。但它们却能毫无困难的把头伸到地面(事实上它们有可能把头伸到水平以下的位置),然后大把扫掉地面上的植物,无须移动庞大的身躯。在此之前没有人用真实骨骼做过这样的研究,因为的体积太庞大,体重太重,因此无法做这种实验。  食物种类是另一个我们能证明的吃食特性。梁龙的头很小,牙齿长得像钉子一样,非常特别,和其它草食性恐龙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却可帮助它们扫掉树枝和茎干上的叶子。梁龙不只是大口咬下枝叶而己,它们会挑选植物较嫩的部分,以减轻胃部的消化负担。由于利用动画机械技术,节目中我们建造了与实物同样大小的梁龙,而得以作许多实验,使得梁龙的进食习性更为明朗。很多人认为针叶树是梁龙的食物中相当重要的一种,因为针叶树是当时的主要树种。然而当我们尝试使一岁大,利用动画机械技术作出的梁龙去吃小针叶树时,树叶与嫩枝却卡在梁龙的牙缝中。而当梁龙剥食蕨类植物与问荆时,就没什么问题。另外有关吃食习性而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蜥脚类动物(如地震龙)化石的胃里发现了「胃石」。胃石被认为是用以帮助食物消化才被吞下肚,而且胃石均非常的光滑,十分符合蜥脚类动物胃里不断蠕动的环境。现代爬虫类如鳄鱼,也会吞下鹅卵石,所以这个发现并不太令人意外。 [C]成长>>真正令人吃惊的发现,是梁龙的成长速率。根据美国科学家克丽斯汀娜·可莉的研究发现,梁龙只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完全成长。若拿其它动物作比较,一只五岁大的象约重一吨,然而同年龄的梁龙却重达二十吨,长达五十英尺。由研究另一种蜥脚类动物-迷惑龙[雷龙]的年轮,克丽斯汀娜·可莉得到这个结论。雷龙的骨骼横切面会有类似树木的年轮。一圈深色的年轮即代表一段缓慢的成长。在鳄鱼的身上除了其它相似部分,也可以找到年轮。科学家认为鳄鱼的年轮每年成长,而且不受环境状况影响,例如不稳定的气温。将鳄鱼放进温水中,年轮仍会逐年成长。假使真如推测,幼梁龙并不受亲族保护,那么快速成长对幼梁龙将是一大利多。体型小的梁龙面对掠食者必定没什么胜算。 [D]尾巴>>梁龙的尾巴非常的长且细,且由很多小脊椎骨所组成(我们对比一下,梁龙的脖子是由15块脊椎骨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块,而细长的尾巴内竟有大约70块!)。到底这种结构有何用处?有人认为梁龙的尾巴软弱无力的垂在后面,有人则认为梁龙使用尾巴来鞭退敌人。由于梁龙躯体的柔软组织并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事实无法得知。因此我们综合两派学说而取中庸,假定梁龙的尾巴有部分肌肉组织,所以并不会软趴趴的垂挂着。尾巴的活动是由尾部各部分的运动,经数学运算而来。最后来看梁龙的尾巴可当作后腿站立,前腿腾空时的支撑,即所谓的「三脚架」姿势。许多证据显示梁龙尾巴的根部能够承受重量,所以这是一个相当具可能性的姿势。只有在尾部能承受重量时,梁龙的交配姿势才可能成立。而且梁龙的颈部能够伸到低于地平面,这在前脚腾空,头部趋前进食时相当有帮助。 [E]根据数据最长的恐龙应是地震龙(地震龙, 即『震憾大地』之意),长达42.67米,不是梁龙,但是部分科学家认为已发现的地震龙化石属于一只长得过大的梁龙。古生物学是一门经常在变动的科学,变动之一就是名称常常在变更。
化石写真(Fossil Pic.)
关于梁龙鼻孔的位置存在诸多的争议
上左图--梁龙在博物馆第一次向公众展示时的轰动场面
复原图(Restitute Pi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纪录片之家

GMT+8, 2024-12-27 16:01 , Processed in 0.0707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