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8-9-1 09:46:25
|
只看该作者
眾所周知, Simon Schama本業是藝術史的教授, 藝術史 跟歷史有什麼差異呢? 來一段反面的觀點給大家參考, 請自行分析內容正確與否.
===============
图像能否成为历史学家展开研究的证据?
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的前言中指出了长久以来历史学家对图像证史能力的忽视,他们对图像的功能的挖掘,可能仅仅限于将之视为自己著作的插图,而“不愿意处理从图像中探测到的更深层次的经验”。
学界对“看”的忽视,到了八十年代拐了个弯儿,因为伴随着电视涌入人们的客厅、卧室、餐厅,整个社会都被视觉形象所包围。W.J.T.米歇尔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了“图像转向”,因此现代的思想界及学术界的话语也出现了图像转向的趋势。米歇尔所提出的“图像转向”的观念,其实质就是要将图像也看作一种经过编码的信息来展开研究。现代人要从图像中突围,就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图像的特质。视觉传播研究学者文德特(Wendt)就曾指出:“图像的意义不在于图像本身,而是解读图像的人。”美国小说家威廉姆·萨洛扬(William Saroyan)也说过相同的话“都说一图胜千言,但关键在于观看者是否能够读出这所谓的‘千言’”。
但是,当史学家试图以图像为立足点,出现了另外一个尴尬,考证历史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图像可靠吗?需要说明的是,“图像”在本书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画像、雕塑、照片、电影电视画面、甚至建筑等所有的可视艺术品。在这些图像中,即使是写实主义的画像,其中也有着作者的观点;至于摄影,作者在“肖像,镜像还是符号”这一节中指出:“它所记录的并不是社会现实,而是对社会的想象,不是普通的生活,而是特殊的表演。”
图像一直以来都肩负着宗教、美学和政治的功能,大多数时候,它们的诞生并非为历史学家留存证据,因此可以说,大多数图像都是“不可信”的,即使照片也是一样。而伯克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在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又没有放弃对图像证史的努力,比如,在他看来,如果说图像中蕴含着太多制图者自身的主观意志,那么“对于那些对希望、价值和心态变化的历史感兴趣的历史学家来说,它们提供了无价的价值”。
--- 以上摘自"一个历史学家的图像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