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家.十七岁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讯] 英国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 00:3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国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简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或英国(Britain)。

  
国旗

英国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国徽

英国国徽即英王徽。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北爱尔兰。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国家格言:Dieu Et Mon Droit
(法语:我權天授|天有上帝,我有权利)


国歌:天佑女王

《天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 King"。《天佑女王》是英联邦国家的国歌和皇室颂歌。

《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上帝保佑女王》)或《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上帝保佑國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國歌及英聯邦的皇室頌歌。

《天佑吾王》是一首愛國歌曲,不確定作者是誰。傳統上他被用作聯合王國、加拿大以及其他英聯邦國家的國歌,同時也是英國皇室的頌歌。當在位的英國君主的性別為男性時,此歌唱作《天佑吾王》;性別為女性時,唱作《天佑女王》。

這首歌沒有官方承認的版本,實際上從來沒有一條聖旨或法律宣布其為官方版國歌。一般而言,只會演唱第一段(很少的時候有兩段)[1]。

有人建議用另一首著名的愛國歌曲兼英格蘭國歌《耶路撒冷》代替《天佑吾王》作為聯合王國國歌,但引起爭論。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首都 伦敦
最大城市 伦敦
伦敦(London)。英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兼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人口751.24万,面积1,577.3平方公里。

国土面积:244,820平方公里(世界第78名wikipedia)

(世界国家和地区第79名 baidu)

水域率:1.3%

时区 UTC
人民生活
官方语言 英语(非法定) 此外,还有威尔士语(Welsh)、爱尔兰语(Irish)、阿尔斯特苏格兰语(Ulster Scots)、苏格兰语(Scots)、苏格兰盖尔语(Scottish Gaelic)、凯尔特语(Cornish)为英国各地区的官方语言。


人口
总人口:60,587,300(世界第22名) wikipedia
人口密度:246.5/km2(世界第33名) wikipedia

60,943,912(2008年统计),人口密度246人/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48名)。男女比例为0.98:1。 baidu

种族
英国人口中有85.67%为英国白人,6.47%为其他地区白人,4.00%为南亚人,2.00%为黑人,1.20%为混血人,0.80%为东亚人及其他种族(2001年)。


政治文化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
国家领导人
国家元首: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政府首脑:首相:戈登·布朗

经济实力
GDP(PPP) 2.745 万亿美元
人均GDP(PPP) 45,301美元
HDI 0.946(高,2007年)
中央银行 英格兰银行
货币单位 英镑(£,GBP)
国花 玫瑰花
国鸟 红胸鸽
国石 钻石
国家代码 GBR
国际域名缩写 .uk
国际电话区号 44

基尼系数
0.34(2005年)

人类发展指数
0.946(高,2005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6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语: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1]),简称联合王国(英语:The United Kingdom)或英国(英语:Britain),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共同组成的一個歐洲岛国。

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除了英國本土之外,还包括一些海外领地。

英国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故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對議案擁有否决权;英国亦為欧盟成员国、北约創始會員國和G8成员国之一;英国也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系和发达国家,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雖然英國位處歐洲又是欧盟成员国,但文化和歐洲大陸有頗多分別,加上政治和外交立場上與美國一致、與歐盟立場不同,所以英國有時沒有被視為一個歐洲國家。不過這種特殊情形反而使英國成為了扮演北美和歐盟之間的橋樑角


历史

聯合王國歷史、不列顛群島歷史、大英帝国和英联邦

1897年的大英帝国现在的英国是过去1000年中几次合并的结果。10世纪以后苏格兰和英格兰各自是独立的国家。1284年威尔士被英格兰控制,1535年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603年,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共有一位君主,1707年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 1800年,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1169年-1691年逐步被英格蘭控制)合并,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

英国是19世纪遥遥领先的世界强国和海上霸主,有着当时“世界工厂”的称号,亦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倡导者,并且是早期议会民主制度的诞生地,无论在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水平亦有显著的贡献。在其顶峰时期,大英帝国曾经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盖了地球所有经度,太阳时刻都会照耀英属领土,故号称“日不落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然而二十世纪头50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英国國力減退。而在后半个世纪中,这个庞大的殖民帝国的殖民地紛紛開始獨立。在二十世紀最後一個脫離英國的前英殖民地,是主權在1997年7月1日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

1897年的大英帝国






英联邦的版图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國力減弱和經濟不景,但保守黨「鐵娘子」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首相後,便大力推行改革,倡議保守主義,成功削減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的力量,令英國經濟復甦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其後工黨托尼·布莱尔於1997年當選為首相後,繼續貫徹自由經濟,並提倡又被稱為「第三種道路」的新自由主義,令英國經濟一直繁榮。

現在,英國不僅國家富強、在國際政治和外交舞台上依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經濟表現勝過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失業率最低的西方國家之一。


英联邦的版图



英联邦旗英国是英联邦(大英帝国的继任组织)、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故是一个握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在1973年正式加入欧盟。


英联邦旗






政治


英国采用的民主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和議會制,首都位于伦敦。英国現任的君主(同样是国家元首)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于1952年登基、1953年加冕。今天,她的角色大部分是象征性的,国家的政治实权控制在英国议会手中。

以往英国是一个十分集权化的国家,由位于伦敦西敏宫(Palace of Westminster)的英国国会负责整个王国的政治事务。然而近年来,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分权政府,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利。

英國古代的法庭由世襲貴族擔任法官負責審判,但許多貴族忙於享樂懶得審案,常指派自己的管家或僕人擔任法官審判,好一點的會指派學過法律的祕書審案,所以留下不少怪異甚至可笑的判例。

英國的民主制度是漸進緩慢開放而形成,上議院議員由世襲貴族與主教擔任,並非選舉產生,下議院議員由各地貴族、大地主、富豪操縱指派,平民並無選舉權,後來甚至出現已經荒涼的市鎮仍有權派出議員,新興城市如曼徹斯特或伯明罕卻無權派出議員的怪現象。1832年執政的民黨(Whig)才取消頹廢市鎮的選舉權,讓成年男性家境小康者有選舉權。1867年執政的保守黨進一步降低選民的財產限制,1884年執政的自由黨才完全取銷選民的財產限制,使成年男性都有選舉權。但英國婦女則是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獲得選舉權,比中國婦女更晚得到選舉權(中華民國成立時新法律即給婦女選舉權)。

1920年以来,英国一直是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


英国女王伊丽莎伯二世。


英国首相白高敦
(戈登·布朗)。


本土行政区划

泰晤士河畔的國會大廈。英国實際上由四个構成國家組成: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然后它们又分别划分为:

英格兰行政区划  
苏格兰行政区划
威爾斯行政区划
北爱尔兰行政区划
英格兰被划分为9个行政区:英格兰东北、英格兰西北、約克郡與恆伯、東密德蘭、西密德蘭、东英格兰、大伦敦、英格兰东南、英格兰西南。除了大伦敦地区下设32个自治市(英语:Borough Council)之外,各个区域下设郡或特别管辖区。

苏格兰包括了32个自治市。威尔士有22个自治市、北爱尔兰有24个自治市、2个市以及6个郡。




海外领地及殖民地


英国还拥有几个不同性质的殖民地:

英国海外领地

英国直辖殖民地(Crown Colony)
英国的君主同时还是其他15个以往曾经为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国家的象征性国家元首,英國政府對大英國協會員國仍有實質的影響力。


英國海外領土(英文: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是主权归英国,但不属于联合王国一部份的14块海外領土[1]。“英国海外领土”一詞源於《2002年英国海外领土法案》,取代了《1981年英國國籍法案》使用的稱呼「英国属地」(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y)。1981年前,这些领地被称为「殖民地」(colonies)或「皇家殖民地」(Crown colonies)。英国海外领土也会被称为联合王国的海外领土[2]、联合王国海外领土[3]。

英國「皇家屬地」(Crown Dependency)與 「英國海外領土」是完全不同的,英國的14塊海外領土只是海外領土,並不是英國的屬地。

海外领土(Overseas Territory)
安圭拉(Anguilla)
百慕达(Bermuda)
英属印度洋领地(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
英属南极领地(British Antarctic Territory)
英属维尔京群岛(British Virgin Islands)
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
直布罗陀(Gibraltar)
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
圣赫伦那(Saint Helena)
特克斯与凯科斯群岛(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 (存在争议)
皮特凯恩群岛(Pitcairn Islands)
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
皇家属地(Crown Dependency)
根西岛(Guernsey)
泽西岛(Jersey)
马恩岛(Isle of Man)

领土纠纷
主条目:英国领土纠纷问题
与西班牙間存有「直布罗陀问题」;
与阿根廷間存有「福克蘭群島问题」;
与爱尔兰間存有「北爱尔兰问题」。


英格兰地理
英格兰大部分地区地势绵延起伏,北部多山区。主要的河流包括了泰晤士河和塞文河,其中塞文河是英国最长的河流。主要城市包括了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纽卡斯尔和伯明翰。多佛港附近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将英国与海峡对岸的法国相连接。英国还有1098个小岛。


苏格兰地理
苏格兰的地势则变化多端,南部为平原,而北部和西部则主要是高地,有全英国最高峰(海拔1343米)。首府是爱丁堡,最大城市则是格拉斯哥。


威尔士地理
威尔士地勢崎嶇,大半屬於坎布里安山脈的範圍。首府是卡地夫。


北爱尔兰地理
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多山丘,主要城市有贝尔法斯特。



经济


英国经济、英国金融和英国企业列表
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政府大量减少了国有资产,并减缓了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英国的农业以乳畜业为主,较为集中,高度机械化,并且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英国拥有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储备;英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大约占总GDP的10%,在工业国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業、航運業、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尽管英国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工业的重要性不断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亦處於世界領導地位,國際知名學府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国的旅游业也相当重要:每年有超过2700万游客,排名世界第六,低于中国(3300万)而高于澳大利亚(1910万)。


人口

根据2006年7月统计,英国人口大约有6060万,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英格兰东南部(首都伦敦就有720万)。其中英格兰人占83.6%;苏格兰人占8.6%;其他还有威尔斯人占4.9%、北爱尔兰人占2.9%、印度人占1.8%以及非洲人占1.8%等等。


语言

英语和英式英語
英國名義上沒有官方語,实际上是以英语為主要語言。英格蘭以外的地區也有其他官方語言,例如威尔士语(威尔士人口的26%)、苏格兰盖尔语(6万人使用)等。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國的人也講自己的家鄉語言,如孟加拉语、粤语、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英国是印度以外说印地语人数最多的地方。

由于过去大英帝国的扩张,英语几乎扩散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是世界上学习最普遍的第二语言,亦是被普遍认同的世界性语言,并且还产生了许多其他种系的英语。


英语(English)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遜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於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彙從一元變為多元,語法從“多屈折”變為“少屈折”,語音也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可能是世界上第三大或第四大语言(1999年统计为380,000,000人),但它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5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的。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准国际语言。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与英语最接近的无疑是弗里西语,这种语言现在仍然在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中使用,大约有50万個使用者。一些人认为低地苏格兰语是与英语接近的一个独立语言,而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英语的一个方言。苏格兰语、荷兰东部和德国北部的低地撒克逊语与英语也很接近。其他相关的语言包括荷兰语、南非荷兰语和德语。诺曼人於11世纪征服英国,带来大量法语词汇,很大程度地丰富了英语詞彙。

早期日耳曼人西支部落(盎格鲁族、撒克逊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兰,英语就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变化继承下来。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449年左右,不列颠群岛国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请“盎格鲁亲戚们”来帮助他对抗皮克特人,於是他赐予盎格鲁族东南部的领土作为回报。随後他又进一步寻求支援,撒克逊族、盎格鲁族与朱特族人便纷纷前来。《编年史》记载,最终这些“移民”建立了七个王国:诺森伯利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威塞克斯。

日尔曼人入侵後,统治了当地的凯尔特语民族,本地语言主要於苏格兰、威尔士、康瓦耳与爱尔兰島存活了下来。这些入侵者的语言逐渐形成了“古英语”,与近代弗里西语极为相像。English(英格兰人、英语)、England(英格兰)和East Anglia(东盎格利亚)这三个词是分别从描绘盎格鲁族的词汇發展而来:Englisc、 Angelcynn、Englaland。

公元九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大规模侵入英国北部。九世纪末,入侵者几乎占领了整个英国的东半部。斯堪的纳维亚人说的是北日尔曼语。北日尔曼语和西日尔曼语的差别不是很悬殊。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的结果使大量斯堪的纳维亚语(以古诺斯语 Old Norse 为代表)的词汇进入了古英语的词汇。古诺斯语和古英语有很多同义词汇,结果古诺斯语词在英语词汇里往往取古英语词而代之。

1066年诺曼征服後三百年内,英格兰的国王只讲法语。因此一大批法语词汇进入了古英语,古英语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变化,形成中古英语。1500年左右的元音大推移将中古英语变形为近代英语。古英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贝奥武夫》,中古英语则是《坎特伯里故事集》。




宗教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尽管当前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人数并不多,每周大约只有110万人。穆斯林是英国国内最大的非基督教团体(超过150万人),此外,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也拥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悠远而多元化的宗教历史在英国的另一个产物就是遍布英国各地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建筑。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凯尔特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曾经在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戏剧色彩也非常浓厚,相传圣奥古斯汀于公元597年从罗马来到英国传福音,五年之后,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都脱胎于英国的宗教历史,其中包括在英国发动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满神秘色彩的圣帕特里克,现在每年世界各地都庆祝他的节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罗宾汉传奇故事中十二世纪时的狮心王里察德等等。



基督教
英国国教(圣公会):2700万教徒,自从1534年亨利八世脱离天主教以来,英国君主是圣公会的最高元首。
天主教: 900万教徒
伊斯兰教:100万教徒
长老会: 80万教徒(苏格兰国教以及北爱尔兰的最大教派)
循道公会:76万教徒
印度教:35万教徒
犹太教:30万教徒
16世纪以后,英国是好几个重要的基督教宗派的发源地:圣公会、公理会、浸信会、公谊会、循道公会-卫理公会、弟兄会等。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曾经是基督教多次属灵复兴运动的中心和海外传教的重要基地,诞生过约翰·卫斯理、怀特菲、卜维廉、克理威廉、马礼逊、达秘、戴德生、李文斯敦、宾路易师母、史百克等众多著名属灵人物。


文学家


杰弗里·乔叟
威廉·莎士比亚
约翰·弥尔顿
威廉·华兹华斯
拜伦
雪莱
约翰·济慈
勃朗特姐妹
阿嘉莎·克莉丝蒂
查尔斯·狄更斯
威廉·萨克雷
简·奥斯丁
托马斯·哈代
阿瑟·柯南·道尔
J·K·罗琳
約翰·羅納德·鲁埃爾·托爾金
D·H·劳伦斯
约瑟夫·康拉德(波兰裔)
毛姆
T·S·艾略特
弗吉尼亚·伍尔夫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威廉·布莱克
罗伯特·彭斯
Alfred, Lord Tennyson

戏剧

英國劇場一向興盛,莎士比亞與其同時代作家克里斯托夫·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本·琼森為早期英國劇場帶來了深度。近現代的著名劇作家則有哈罗德·品特、大衛·海爾(David Hare)、湯姆·斯多帕(Tom Stoppard)、彼得·謝弗(Peter Shaffer)、莎拉·肯恩(Sarah Kane)、馬丁·麥當諾(Martin McDonagh)等等。 當代最著名的英國舞台劇導演首推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著作《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為劇場經典書籍之一。最為人熟知的英國舞台劇演員則公認是劳伦斯·奥利维尔。 17世纪著名的 George Friedrich Handel (英国国籍,德国民族)对英国的戏剧(Opera)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George Friedrich Handel曾经参与过小提琴(Violin), Oboe Organ (奥根古乐器)等音乐演奏。George Friedrich Handel 生于1685年的德国,1702年毕业于在 Halle的德国音乐学院,1707年他曾经在意大利定居并且开始学习戏剧表演,1712年George Friedrich Handel在英格兰定居,并且成功加入了北爱尔兰皇家乐队进行演奏,在1728-1737年,他成功创建了自己的戏剧演奏公司并且给爱尔兰的贵族进行演奏,1738年,他于英格兰去世。


体育

主要的体育有 足球,马球,英式橄榄球,板球等传统球类项目。






思想家
主条目:英国思想家
约翰·洛克(John Locke),最早提出三权分立理论;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伯纳德·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英国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散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
大卫·休谟(David Hume),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为《国富论》。

音乐

當代英國擁有多樣的音樂文化。古典音樂方面,來自英國的知名交響樂團包括BBC交響樂團、皇家愛樂樂團、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以及倫敦愛樂樂團等。知名的作曲家有珀塞爾(Purcell, Henry)、埃爾加(Elgar, Edward)、霍爾斯特(Holst, Gustav)、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 Ralph)等。


主要的樂手與樂團

(依照團名或姓氏字母的順序排列)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
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
Blur(Blur)
香蕉女郎乐队(BANANARAMA)
酷玩樂團(Coldplay)
深紫(Deep Purple)
黑暗乐队(The Darkness)
大卫·鲍伊(David Bowie)
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
铁娘子乐团(Iron Maiden)
犹大圣徒(Judas Priest)
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
摩托头(Mot?rhead)
繆斯樂隊(Muse)
綠洲樂團(Oasis)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
警察乐队(The Police)
皇后乐队(The Queen)
电台司令(Radiohead)
羅比·威廉斯(Robbie Williams)
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
性手枪(Sex Pistols)
辣妹合唱團(Spice Girls)
斯汀(Sting)
接招(Take That)
魔怪(Mogwai)

节假日


1. 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拜。
2. St. 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2月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纪念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
3。St David’s Day(圣戴维日),每年3月1日,纪念的是公元第二世纪到威尔士传教的僧人戴维。
4. St. 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日,是纪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5. Holy Saturday(圣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6. Easter(复活节),一般在每年春分后月圆第一个星期天,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过节时人们多吃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s)。
7. Easter Monday(复活节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
8. Good Friday(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教堂举行仪式纪念耶稣受难。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人们吃传统的热十字糕(hot cross buns)。
9. Ascension Day(耶稣升天节),是Easter第40天之后的星期四,也称为Holy Thursday。
10. Pentecost(圣灵降临日),是Easter后的第7个星期天,也称为White Sunday。
11.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每年4月1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春分点”(vernal
equinox)的来临,在4月1日受到恶作剧愚弄的人称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12. Queen’s Birthday(女王诞辰日),每年4月21日,该节日是庆祝女王的诞辰。
13  St George’s Day(圣乔治日),每年4月23日,是纪念英格兰的守护神圣乔治的节日。
14. May Day(五月节),每年5月1日,该节日是迎接春天的祭典。
15. Commonwealth Day(英联邦纪念日),每年5月1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
16. Queen’s Official Birthday(女王法定诞辰日),英国在6月10日或前一个星期六放假,以取代4月21日女王的生日。
17. Michaelmas (米迦勒节),每年9月29日。
18. Hallowe’en (万圣节前夕),每年10月31日,孩子们化装成鬼尽情嬉笑、玩耍、吓唬别人。
19. All Saints’Day (万圣节,或众信徒日),每年11月1日,该节日是纪念殉教者之灵。
20. Guy Fakes Day (烟火节),时间为每年的11月5日,为纪念火药阴谋案(Gunpowder Plot)举行的群众性庆祝活动。现在此事件的历史意义已经淡忘,当晚的活动实际已变成篝火夜或烟火狂欢节。
21St Andrew's Day(圣安德鲁日),每年11月30日是纪念苏格兰的守护神圣安德鲁的节日。
22. Christmas Day (圣诞节),每年的12月25日,基督徒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是英国最大的节日。圣诞期间人们不仅能经常看到圣诞老人(Santa Claus或Father Christmas),而且还能吃到圣诞正餐(Christmas dinner)和圣诞布丁(Christmas Pudding),亲手装饰圣诞树,尽情欢度圣诞夜。
23. Childermas (婴儿殉教日),每年的12月28日, 纪念殉教幼儿的日子,也称Holy Innocents’Day。


注譯
除特別說明(見備註一項)外,以上假期普遍適用於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及北愛爾蘭地區;
該假日日期以北愛爾蘭事務大臣(英语:Secretary of State for North Ireland)公佈為準。

教育

英国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1998/1999财政年度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师资条件与教学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学生多为富家子弟。著名的高等学府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等。

英国教育一般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第二阶段是5-11岁的小学教育;第三阶段是11岁-16岁的中学教育。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16岁-18岁是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备班),为中学至大学的过渡期;第四阶段为大学教育。一般从18岁开始,读本科需要3年-4年(医科为5年),可取得学士学位。硕士通常为1年-2年,博士为3年-5年;第五阶段为16岁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的职业教育(正规大学不算在内),方式有全日、半日和业余时间。学制的长短在各地、各部门、各专业均不相同。
英国最闻名於世的两所大学是:剑桥大学(Cambridge)和牛津大学(Oxford),此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华威大学(Warwick)、伦敦大学学院(UCL)、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曼徹斯特大学、約克大學、爱丁堡大学、南安普敦大学、诺丁汉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也是一流的知名学府。他们为英国以及整个世界培养了众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工程师,例如艾萨克·牛顿、雪莱、拜伦、詹姆斯·瓦特、查尔斯·达尔文、托尼·布莱尔、斯蒂芬·霍金和亚历山大·弗莱明等。

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英国研究生入学并没有统一的的入学考试(如美国GRE考试),对于留学生则只有雅思考试的要求,但英国的商学院通常需要GMAT成绩。

新闻出版
英国报纸的人均销量比任何发达国家的都多。全国共有约1350种报纸,7000种周刊和杂志:《每日快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星报》、《太阳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星期日快报》、《星期日镜报》、《星期日邮报》、《人民报》、《星期日电讯报》、《观察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经济学家》等。到2004年3月前的6个月,英日报每周发行总量为1270万份,周日发行量为1400万份。。


通讯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1年成立,集体合营,世界重要通讯社之一,总部设在伦敦,在130个国家内设立19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约2400名编辑、记者和摄影师等工作人员。(2)新闻联合社:1868年创办,由PA新闻、PA体育、PA检索和PA数据设计4家公司联合经营,专门为英国和加拿大的企业提供公关和投资信息。(3)AFX新闻有限公司:由法新社与金融时报联合经营,向欧洲的金融及企业界提供信息和服务,在欧洲12国、美国及日本设立分支机构,总部在伦敦。
  英共有5家通过地面发射的覆盖全国的电视台,即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三频道 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第四频道(Channel 4)、第五频道(FIVE)和专门针对威尔士地区并使用威尔士语的S4C。此外还有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如天空电视等。
  英国广播公司(BBC)除提供电视节目外,还提供无线电广播服务。该公司系由几个无线电制造商于1922年创办,最初只向全国提供有限的无线电广播服务,目前已发展到拥有5个对内广播电台、1个对外广播电台、两个国内电视频道,5个供交费用户使用的数码频道及2个向全球播放节目的卫星频道的大型广播电视公司。目前广播电台年播出总量达4.4万小时,在英国内拥有54%的听众,其对外广播电台用43种语言向全世界各国播放节目,2004年6月约有1.46亿全球听众;电视台开播于1936年,目前每年播出时间达5.5万小时,BBC1主要播放新闻、时事、宗教、体育、歌剧及少儿和娱乐节目,BBC2主要播放音乐、艺术、喜剧、教育及一些特别节目。
  第三频道 英国独立电视台(ITV)节目始播于1955年,面向全国提供24小时全天服务,其中三分之一时间播放新闻,其它时间播放体育、喜剧、游戏和电影等。经费来源主要靠广告赞助。第4频道(Channel 4)自己不制做节目,所播节目主要从独立制片人或包括海外的节目制做商处获取。节目从形式到内容以表现实验性、改革性和创新性为主。第五频道(FIVE)于1997年3月开播,主要播出时政、儿童节目、电影、戏剧和体育节目。

军事
建军时间约在17世纪中期。女王为英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首相任主席,成员有国防大臣、外交大臣、内政大臣、财政大臣等;必要时国防参谋长和三军参谋长列席会议。国防部为国防执行机构,既是政府行政部门,又是军事最高司令部。英国是北约集团的创始国和主要成员国,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国家战略的核心是: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维护英国的国际地位;依靠和借助北约集体防务力量来保卫欧洲和英国本土的安全,并扩大英国在欧洲的影响;积极加强与英联邦国家的联系,保护其广泛的海外利益。

2004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了近十几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调整计划,对陆、海、空三军兵种结构及军事装备进行调整,以增加部队在远程作战中的灵活机动能力,从而更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及有效应对21世纪的全球性威胁。据英国防部提供的数字,英军现有总兵力约为20.56万人,其中陆军10.95万,海军4.24万,空军5.37万。2004—2005财政年度的国防预算约为297亿英镑,2007—2008财政年度有望增长到334亿英镑。



英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是英国君主;统领海、陆、空三军。

另外,英国官方已正式向外宣布拥有核武器。

外交


英国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是欧盟、北约、英联邦、西欧联盟等120个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主张同美国加强关系,重视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努力改善同中、俄、印、日等大国的关系。努力维系同英联邦国家的传统联系,保持和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保持强大的国防力量、强调自由贸易。加强在环境保护、人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的国际合作。将人权问题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

与中国关系
1950年1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6月17日,中英达成互派代办的协议。1972年3月13日,两国签订了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作为英国第一位在职首相访华。1984年12月,撒切尔夫人再访中国,两国共同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历史上英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华。1997年7月1日,中英顺利完成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1998年,两国政府首脑成功互访,并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1999年10月,江泽民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英国。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对英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声明。2005年9月,布莱尔首相访问中国。2005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2008年1月,英国首相布朗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达成9项共识签署近8亿美元合同,并发布中英工商峰会部长级新闻公报。

评分

参与人数 1家元 +10 收起 理由
aeonhades + 10 感谢您的分享哦^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9-3 15:04:00 | 只看该作者
太受用了,谢谢楼主了,o(∩_∩)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纪录片之家

GMT+8, 2025-1-13 19:04 , Processed in 0.10004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