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家.十七岁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0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讯] 京剧@北京.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2 02:3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京剧 jīngjù Beijing Opera (Pekese Opera)——京剧。Pekinese为北京的,现为Beijing,Opera是歌剧的意思。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发展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后来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北京改名北平,“京剧”改称为“平剧”。又由于平剧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近代学者齐如山甚至认为平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所以平剧也被称为“国剧”。

1950年代,大批国内难民南下香港,并带着京剧到香港发展,于占元1960年代在香港开办中国戏剧研究学院,并成立七小福(包括成龙、洪金宝、元华、袁和平等)。至1970年后,香港粤语已经成为主流,京剧在香港式微,中国戏剧研究学院(七小福)解散,并各自发展。香港的京剧特色也融入到粤剧与香港电影中去。

如今,京剧与大部分地方戏剧一样,面对流行音乐的冲击,而逐渐衰落。


行当
京剧的行当主要分生、旦、净、丑四种。

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丑角)。
净就是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毛净。
丑就是丑角,又分文丑,武丑,女丑。
此外,在古代戏剧中的末角也作为重要角色单独列出的,其一般作为配角。现代戏剧中已经和生合并,即“须生”。


艺术形式
京剧分为“念做唱打”。

念就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京剧中的念白分京白、韵白和苏白,京白是用北京音,韵白则用湖广音、中州韵,苏白使用苏南地区的方言。
做就是做表和身段。
唱就是行腔。
打是结合民间武术将其舞蹈化的武打动作。

唱腔

京剧的唱腔以二黄腔和西皮腔为主。二黄有正二黄与反二黄之分,板式有导板、迥龙、慢板、慢三眼、中三眼、快三眼、原板、散板、摇板、滚板等。西皮腔板式有导板、慢板、慢三眼、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

伴奏乐器
京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文场主要指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武场主要指打击乐器,有檀板和单皮鼓(班鼓)、大锣、铙钹、京锣等。

乐队
京剧的伴奏乐队又称分文武场,传统得京剧伴奏乐队由5-8人组成,通常是7-8人。鼓师,又称司鼓,演奏檀板和单皮鼓,是掌握音乐节奏的人,相当于乐队的指挥。京胡、京二胡、京剧月琴、京剧三弦被称为乐队的四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又被称为乐队的三大件。

脸谱
传统京剧脸谱脸谱是运用色彩和线条构成各种图案,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脸谱的根源,不少学者皆归纳为以下两个来源:

祭舞面具说:源于古代祭典所用面具,像驱逐旱魃的傩舞,使用凶宁的面具来突出恶魔可怕的形象。
乐舞面具说:历史传说中北齐的兰陵王面目秀美,作战时戴上威猛的面具,以慑服敌人。
后来,由于俳优头罩面具,在舞台施展动作,究竟不自然,而且无法操纵面部肌肉和眼神的收放来表达现实人物的情绪,于是逐渐放弃面具,于是发展到以脸谱替代面具,提高面部化妆的戏剧功能。

脸谱的作用可归纳成四点:

暗示性格
介绍特点
褒贬善恶
明辨美丑



服装

传统戏剧的服装统称为‘行头’,基本的行头包含:蟒、靠、褶、帔、衣、盔、靴等。这些行头依角色身分和行当来穿着,无时代、地域或季节的限制,一套行头通常可以在不同的情形下穿着。也就是说,同一套行头在不同的剧目里,各表现不同的角色。

根据《辞源》,“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蟒衣本指绣有蟒蛇形的袍衣。后为绣龙形有四爪的衣袍。明代为大臣所穿,清代则为各官员遇典礼时穿用。


道具



京剧的道具十分写意,比如一只马鞭就代表了胯下坐骑,两面绣着车轮的旗子就可以代表一辆车,而坐车人实际是走着。



演员用一根马鞭就表现出战马嘶鸣(饰杨文广《探谷·破敌》)

主要流派


京剧的流派主要指演员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这种表演风格通过师徒相传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代表剧目。

不同流派和他们的代表剧目。

红鬃烈马、纺棉花、翠屏山、五花洞、宇宙锋、荒山泪、四挑滑车、小放牛、四进士等。


著名演员

道光时代三鼎甲
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后三鼎甲
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同光十三绝
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


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须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四大须生: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以上内容引自维基+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2088.ht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7&variant=zh-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6-2 03:32:08 | 只看该作者
外国人眼里的东方艺术奇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6-2 07:51:24 | 只看该作者
京剧常用唱腔除皮黄外,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这些都是由地方戏唱腔演化而来。

京剧角色的行当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花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有“北方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先生所创立,综合了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艺术特点,集唱、念、做、打并重。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

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
  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
  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
  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
  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
  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
  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

评分

参与人数 1家元 +5 收起 理由
aeonhades + 5 感谢您的精彩回复^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6-2 16:56:54 | 只看该作者
霸王别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6-2 17:02:28 | 只看该作者
小LEE发帖辛苦,丁丁回复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6-2 17:08:58 | 只看该作者
[s:146] 京劇是陽剛的男人..昆曲是水墨的女人..一北一南..
[s:147] 小lee我還要“女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纪录片之家

GMT+8, 2025-1-13 05:11 , Processed in 0.0927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