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家.十七岁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片] 【网盘】[中国][纪录][走进科学-朱鹮育雏记][wmv/24.3M][国语]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 14:4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鹮简介  朱鹮
  
 学 名:Nipponia 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朱鹭 红鹤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1835)
  分类位置: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鹮科Threskiornithidae
  朱鹮属Nipponia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IUCN濒危


等级:CITES附录I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分布: 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介绍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朱鹮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已经彻底消失。
  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目前,朱鹮已近2000只。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但在本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朱鹮栖息地环境不断恶化,分布区迅速缩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在苏联境内,早已绝迹;在韩国,虽在1974年发现过四只,但到1980年,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了;在日本,只留存一雄三雌,但都失去了繁殖的能力。在我国直到1981年5月,在陕西秦岭南麓,海拔1200-1400米的洋县金家河、姚家沟发现了两个朱鹮的巢,共2对成


鸟,3 只幼鸟,这一发现在国内外引起很大震动,受到国际野生动物组织的关注,也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带来新的希望。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外形特征  朱鹮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鱼类蝌蚪蝾螈两栖类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软体动物蚯蚓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米、小、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朱鹮现况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投资百万元人民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朱鹮的保护和拯救,截止2000年底,野外朱鹮共营巢119处,产卵360枚,出壳268只,目前野外可见数量约 100余只,建立了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约占地2公顷,十年来,共抢救病、伤、残朱鹮幼鸟29只,成活14只,人工繁殖朱鹮97只,为拯救这一濒危珍禽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8月9日,汉中朱鹮生存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经过保护与繁育,现在朱鹮数量已达近2000只。 曾经由考察队子秦岭地区发现朱鹮。

栖息之地  朱鹮在野生环境中非常喜欢湿地、沼泽和水田。它们在水田中觅食,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的高大的树上,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每年3月到5月是朱鹮的繁殖季节,它们选择高大的栗树、白杨树或松树,在粗大的树枝间,用树枝、草棍搭成一个简陋的巢。朱鹮的巢平平的,中间稍下凹,像一个平盘子。雌鸟一般产2 ~4 枚淡绿色的卵。经30天左右的孵化,小朱鹮破壳而出。60天后,雏鸟的羽翼丰满起来,但还远没发育成熟,它们的羽毛比成


熟朱鹮的颜色稍深,呈灰色。直到3 年之后,小朱鹮才完全发育成熟,并开始生儿育女。
  朱鹮在19世纪以前曾广泛分布于苏联、中国、日本和朝鲜。中国古代称朱鹮为朱鹭,《汉乐府·朱鹭》中曾写道:“朱鹭,鱼以鸟。鹭何食,食茄。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谏者。”可见当时朱鹮是很常见的水鸟。但在近100 年间,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域急剧缩小。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早在1960年就已将朱鹮列入国际保护鸟的名单。


保护情况  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曾在甘肃 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在1981年以前,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是在1964年。而后,在1964~1981年这十几年间,再也没人见过朱鹮的踪迹。从1978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调查了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跨越九个省区,行程5 万多千米。终于在1981年5 月于陕西省洋县境内的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的营巢地。当时,这两对朱鹮都忙于哺育幼雏,这说明它们都是有繁殖能力的个体。说来也巧,正当鸟类学家们专心观察这两个稀世珍禽的家庭时,一只幼鸟从巢里掉了出来。幼鸟落到地面后,鸟类学家们立刻把它拣回,火速运到北京动物园。经过鉴定,这是一只雄性的小朱鹮。
  在经验丰富的饲养员的精心护理下,小朱鹮顺利地成活下来。说来很有趣,在住房很紧张的北京,小朱鹮的“住房”却有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舍和一个5 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地,房间通风朝阳,环境舒适安静。人们还给小朱鹮准备一张床,那是一根跟地面平行的栖木,长2.5 米,离地面1.2 米。饲养员们给这只小朱鹮取名叫华华。华华的胃口非常好,它还很小时一天就能吃掉300 克食物,它最喜欢吃泥鳅和蝗虫。小华华逐渐长大了。白天,它常在栖木上走动,只是在吃东西时才落到地面上。小华华同饲养员的关系很好,每天饲养员给它喂食时,它都要先同“主人”玩一会儿才去吃食。如果在喂食时华华在运动场中活动,饲养员只要打个手势或发个信号,华华便自动飞回家室内“进餐”。长到两、三岁时,华华已经是个体格健壮,羽毛鲜艳的:“大小伙子”了。
  小华华在北京动物园受到人们精心地照顾。那么在野外,华华的伙伴们情况又如何呢?在中国,自 1981年以后,野生朱鹮受到良好的保护。陕西洋县已经成为著名的朱鹮之乡,人们在那里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朱鹮在保护区内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到 1985年5 月,洋县已有17只朱鹮,而截止到1989年3 月,中国境内的朱鹮已发展到40多只。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鸟类保护运动的重大成就。
  1981年10月,已经4 岁多的华华有了对象,它就是日本朱鹮保护中心的雌朱鹮阿金。10月22日,华华抵达日本东京,一时间,朱鹮华华赴日相亲的消息在日本引起轰动,把日本的动物自然保护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相关邮票  最近,《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邮资信封在陕西汉中洋县发行。邮资封主图为两只栖息的朱鹮。
  朱鹮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姚家沟、金家河、三岔河等地。据1984年统计,世界上只有20只,大部分都生活在秦岭南麓的洋县,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鹤群体”。



  朱鹮,又称朱鹭、红鹤、朱脸鹮鹭、日本凤头。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最北为西伯利亚北部(北纬5030),最南为台湾东部(北纬2030)。20世纪70年代,西伯利亚和朝鲜半岛已无野生的。朱鹮被视为吉祥之鸟。它的体长80公分,体重约 1800克。通体白色,两翅与腹部及尾渲染着美丽的朱红色泽。嘴长约17厘米,尖端微向下弯曲,脸裸呈红色。枕部有数十根柳叶状的羽毛延伸,形成羽冠。腿与爪亦为朱红色。喜欢栖于浅涧和稻田中觅食水生昆虫。多结伴成群翱翔。
  在我国境内曾经有14个省份有记录,但20世纪60-70年代,各地均未遇见;直至1981年夏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当时仅残存7只。朱鹮生活在水田附近及沼泽地和山区溪流附近,平时栖息在高大的树木上,寻找食物时,才到水田、溪流沼泽地上。鸣声似乌鸦。飞翔时,头向前伸,腿向后伸,鼓翼飞行。朱鹮的食物主要是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昆虫,还兼食植物性食物,如米粒、小豆、谷物、草籽、芹菜、嫩叶等。
  1981年在


我国重新发现朱鹮以来,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83年在陕西洋县建立了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1986年改名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对自然界朱鹮种群进行保护。朱鹮,被誉为“东方瑰宝”、“东方宝石”。1960年第十二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上将朱鹤列入“国际保护鸟”。如今,朱鹮保护区已由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几百只。上世纪80年代国家邮政局曾发行了1套3枚的《朱鹮》邮票;后来有发行了1套5枚的回音卡明信片,都展示了朱鹮的风姿。此次发行的《朱鹮》专用邮资封,则是近距离地展示了朱鹮的美丽英姿,让人恩爱有加。

视为圣鸟  



秦岭南麓
  朱鹮 - 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
  朱鹮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洁白的羽毛,艳红的头冠和黑色的长嘴,加上细长的双脚,朱鹮历来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朱鹮的拉丁学名“Nipponia Nippon”直译为“日本的日本”,以国名命名鸟名,足见朱鹮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更有古代《日本书记》中记载,朱鹮是代表日本的鸟类。
  但是,朱鹮栖息地被大面积破坏,使日本的朱鹮濒临绝灭的困境。1967年,鉴于当时朱鹮数量呈急速下降的趋势,日本在新易县佐渡岛建立了日本朱鹮保护中心。当时,除人工饲养的朱鹮外,日本还有野生的朱鹮. 但是到1978年,野生朱鹮产的卵很多不受精,不能孵化。到1979年,日本全境只剩下8只朱鹮,这些幸存的朱鹮全部生活在佐渡岛。 1981年,又有2只朱鹮死去。为了使朱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日本政府决定把6 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他们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和精心的饲养使朱鹮再度繁衍。但事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1982年8 月,佐渡岛保护中心有5 只朱鹮,到1985年只剩下3 只。这3 只朱鹮平均年龄12.5岁,两雌一雄。一只雌鸟叫阿青,因为身患风湿病,脚已经病变损坏。另一只雌鸟叫阿金,它跟雄鸟阿绿配成一对。虽然阿绿身体健壮,每年都跟阿金交配,但是阿金就是不产卵。这也难怪,阿金年龄偏大,已经18岁了。看来,单凭佐渡岛这三只老弱的朱鹮是拯救不了日本的朱鹮的。因此,华华的日本之行,对面临困境的日本朱鹮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日本鸟类学家希望年轻的华华能跟阿金相亲相爱,繁衍后代。3 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关于华华和阿金的消息很少,看来要使日本朱鹮得救,还要人们作出更大的努力。

交换活动  朱鹮 - 中日朱鹮交换活动
  1981年,陕西省发现了7只据说已经灭绝的朱鹮,中日两国开始协商保护事宜。同年,同样偶然的是日本佐渡残存的5只朱鹮全部被捕获。85年从中国借来了花花等3只朱鹮,但是这次“国际婚姻”失败了,到95年


时只剩下了阿金1只,让日本产朱鹮延续子孙的梦想一度濒临破灭。
  1998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向日本赠送一对朱鹮后,2000年10月访日的朱镕基总理又将美美(雌)“借”给了日本。从赠送到借贷,其过程和熊猫一样。
  2002年,新泻县环境部的堀井道夫说,“日中双方都有交换雏鸟的需要,但是提到朱鹮,就很容易成为外交问题。”“今年发生了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沈阳领事馆事件,已经不好说话了。不过今年是恢复邦交30周年,应该还有借贷的希望。” 曾经担任佐渡朱鹮保护会长的佐藤春雄则说,“不要再刺激中国了。”
  2007年11月15日,日本环境省于宣布,自2003年4月以来因禽流感中断至今的日中朱鹮交换活动将重新启动,中国将于18日向日本赠送两只朱鹮,而日本则将在20日把13只朱鹮送往中国。
  据悉,此次日方送出的13只朱鹮是2000年自中国获赠的“美美”(雌性)的孩子,它们陆续出生于03年至07年期间,出生后便一直由佐渡朱鹮保护中心(位于新潟县佐渡市)饲养,其中8只雄性,5只雌性。中方赠送美美时,双方曾约定“其生下的幼鸟由日中两国平分,奇数只将归还给中国”。
  而中方此番赠送的朱鹮为雄雌各一只,年龄均为4岁。中国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将组成6人代表团随行护送,19日双方将在佐渡市举行交换仪式。今后这两位“新客人”也将由佐渡朱鹮保护中心负责饲养。
  2007年4月日中首脑举行会谈时就重启朱鹮交换活动达成了协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时表示将向日方另赠两只朱鹮。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本帖最后由 小黑虾 于 2009-2-2 16:0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鲜花 +7 收起 理由
xizizi + 7 介绍很详细 谢谢你的热心^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2-2 15:50:50 | 只看该作者
介绍很详细 8错8错  可惜图看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15:55: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izizi 于 2009-2-2 15:50 发表
介绍很详细 8错8错  可惜图看不到


那我补几张截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2-6 19:36:3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提供动物的纪录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纪录片之家

GMT+8, 2024-12-26 12:03 , Processed in 0.0803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