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家.十七岁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图] 中国绘画之人文篇[100P](已加分)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0 14:2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面鱼纹图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绘    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在西安半坡出土的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绘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人面鱼纹绘于盆的内壁,人面呈圆形,人面上绘三角形的鼻子,圆大的双眼,嘴上衔一条鱼,头上顶着锥状物,似帽子,又似发髻。人物五官虽只用简单的墨线钩勒,但总的形态颇为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意趣与艺术魅力。

  

  舞蹈纹图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绘陶盆  高12.7厘米门径28.5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1973年,在清理青海大通县孙家寨一座马家窑型墓葬时,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只绘有舞蹈纹饰的陶盆,而在此以前还未发现一幅完整描绘人类活动的陶器纹饰。陶盆内壁的上部,均匀地画着三组舞蹈者,每组五人,皆头垂发辫,腰系兽皮,正并列携手共舞。舞蹈者脚下是四条平行的带纹,三组舞蹈者之间亦用弧线带纹相隔。整个画面呈现欢快和谐的气氛。陶盆装饰意味独特,人物只用线钩勒,但笔法流畅,具有爽朗而简朴的风格。它表明了原始先民已经能够把智慧和情感熔铸于美的形式之中了。

  

  升天图·软侯妻墓   佚名 帛画设色   纵205厘米上 横92厘米 下横47.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帛画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用三幅棕色细绢拼合成“下”形,顶系有丝带,在四角缀有青黑色的麻绦带。出土时画面向下,覆盖于内棺上。根据记载,这种形式的帛画在当时称为“非衣”,是出殡时张举的铭旌。帛画的构图分为天上、人间、冥府三部分。天上部分取“下”形的横幅面来表现绘有金鸟、蟾蜍、蝎龙、翼龙和天堂的守门神“帝阍”等;人间部分则描绘了年迈的妇人即墓主人拄杖而立,有三个侍女陪同,在众家人的祭奠中,正告别人间,缓缓升天;冥府部分则绘有巨人站在鲸鲵之上托举着大地。整个画面通过两条穿璧的游龙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丰富的神话内容和瑰丽的浪漫色彩。帛画的线条精细劲健,施以朱砂、石青、石绿、白粉等矿物颜料,浓淡相宜,鲜明富丽。

  

  升天图·软侯子墓   佚 名 帛画设色   纵233厘米上横141厘米下横5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帛画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其形式、内容基本同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但其表现手法较为粗率,内容细节上也多有差异,如上部也是画天上景象,但仅有一日,扶桑间绘满天星斗。天门下移至帛画中部。墓主人为男性,戴冠佩:身着红袍。交龙形象为四龙穿璧,青龙、黄龙各二。而下部冥的巨人则双手擎龙。

  

  

  门卫图   佚名 壁画   纵105厘米 横50厘米   辽宁金县营城子东汉墓  

  这是墓室入口两侧壁上所绘的两个门卫。一文一武,隔门相望。左边为武者,手持长刀,须发上冲,显得威武有力。右者为一持杖文者,含敛自收,面容沉静。画中线条洗练洒脱、简括纵放。一文一武,含一动一静之势,相互映衬,对比鲜明。

  

  宁懋石线画   佚名 拓片石刻线画   纵97厘米 横182厘米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这一石室为悬山式建筑,由八块石板构成。1931年于河南洛阳市郊翟泉镇北邙山半坡出土。石室线画共八幅,刻有孝子人物传、墓主的生活起居、出行游乐的场面。这里画的是三组宁懋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画像,是至今所知的北魏画像的惟一遗存。据记载,宁懋祖籍山东济阴,其五世祖为避秦末之乱迁居西凉。宁懋35岁时“获起部曹参事郎”。参与宫室建筑,卒年45岁。画像顺序由右侧开始。每像都有一个侍姬为陪衬。全画线描匀细挺拔,衣纹简洁,有刀锋之劲利,表现了画工和刻工娴熟的技巧。

  

  

  

  职贡图    萧绎长卷绢本设色   纵26.7厘米横402.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萧绎(508—554),南朝梁画家。即梁元帝,字世诚,小名七符,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武帝萧衍第七子。生眇擅书画,冠绝一时,南朝陈姚最评之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足使荀最、卫协阁笔,袁倩、陆探微韬翰。”传世作品有《职贡图》,已残缺。此图又名《番客入朝图》或《王会图》,展现南北朝时期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面。现存此图为残卷,描绘十二位使者朝贡时的形象,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自题、末国的使者。画中人物线条简练遒劲,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施兰叶描手法。人物形象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而谨严的风格,但略欠生动。

  

  

  步辇图   阎立本 卷绢本设色   纵38.5厘米 横129.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图中李世民威严而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几位宫女为太宗撑伞、张扇。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作者不仅再现了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刻画了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并具有肖像画特征。人物表现技巧已相当成熟,衣纹圆转流畅,五官勾画精细。色彩渲染浓重淳净,在人物造型、用线用色上都带有南北朝晚期和隋代绘画的韵味。

  

  

  调琴啜茗图  周肪 卷绢本没色  纵28厘米 横75.3厘米  (美)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共画五人,中间三人为宫中贵妇,一人于石上调琴,另两位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两侧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人物神态娴静端庄。人物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体,富有变化。从“以丰肌为美”、“曲眉丰颊”、“雍容自若”的人物造型特征来看,与唐代对女性审美的趣味相一致。此图虽可能为宋人的摹本,但也不失为一幅体现了唐代画风,尤其是周防仕女人物画风格的重要作品。

  

  

  各国供养人    佚名 壁画    纵95厘米 横80厘米    甘肃敦煌莫高窟103窟  

  此图是《维摩诘图》部分。描绘维摩诘与文殊师利辨法之时,各国供养人皆往探视、恭敬礼佛的神情。供养人中有“昆仓奴”、“婆罗门”、西域胡人等。他们态度虔诚,神情肃然,手持供奉之物,正缓步向前,似要奉献给佛祖的代表。此图属吴道子一派画风,作者刻意追求线的造型功能,淡墨起稿,黑墨定型,浓墨提神。线条的粗细虚实,运笔的轻重缓急、披离点染,全都浸透在人物的皮肉筋骨之中。所画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超出缣素”之感。

  

  男侍从图   杨訾杨瑾 壁画   纵157厘米 横138堙米   陕西唐李重润墓

  此图画七位身材高大的内侍,他们双手持笏,举在胸前,每人身穿圆领口长袍,腰间扎黑色皮腰带,脚穿黑色靴,分两排站立,神态各具特征。人物造型准确,线条富有轻重缓急的变化。设色富有节奏感,对比鲜明,突出了人物特征及装饰效果。

  

  宾客图   佚名 壁画   纵187厘米 横342厘米   陕西唐李贤墓  

  李贤墓墓道东西壁各绘一幅礼宾图,这里是东壁的一幅。画中以胪寺官员为前导,据袍服颜色推断为四或五品官,正引导三位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宾官。画面礼宾官与使节位置,主次分明,安排得当。根据人物官品、国别、民族特征而随类赋彩。图中人物形象写实,气氛严肃和谐。用线流畅精炼,着色浓淡相宜,人物特征显著,神采飞动。此壁画表现了各国、各族的友好往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这幅具有确切年代的原作,比今传为阎立本作的《职贡图》摹本更为可信。

  

  

  乐舞图   佚名 壁画   纵142、148堙米 横141、13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苏思晟墓

  苏思晟壁画墓,在西安市东郊经五路,成于唐天宝四年(745),1952年发掘。苏思晃,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内侍省内侍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食邑三百户,后进爵县伯,食邑七百户。墓内壁画有“四神”、男侍、侍女、“胡腾舞图”等。此选二幅来自“胡腾舞图”,为舞者两侧的乐队。上图为右侧五人,前排三人跽坐,分持竖笛、七弦琴和箜篌,后排二立者,一吹排箫,一为乐队指挥下图为左侧六人,前排三人分持琵琶、笙和钹,后排三人,一指挥,一横笛,一击拍板。人物形象写实生动,神情刻画入微,线条奔放流动,是一幅盛唐风俗画的精品。

  

  舞乐图    佚名 壁画    尺寸不详    甘肃安西榆林石窟25窟  

  此舞乐图为该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图》的局部。图中乐队于殿两旁一字排开,席地而坐,各人手中拿着乐器,有腰鼓、排箫、拍板、横笛、竖笛、海螺、筚茸、笙及琵琶等。中间一舞伎将腰鼓系在胸前,双臂外展,撒开十指,抬左腿作击鼓跳跃之姿,身上飘带随风起舞, 回转飘动。鸟身人面的迦陵频伽鸟拨奏五弦,在一旁助乐应和。舞乐相互呼应,气氛热烈而庄严,声调华丽绚烂,线条圆润流畅,构图丰满典雅,反映了作者高超的画技。

  

  胡角横吹图   佚名 壁画  纵135厘米 横160厘米  山西太原王郭村娄壑墓  

  娄颧墓壁画,是南北朝时期中原绘画艺术的卓越代表。在此图四个吹奏者中,背向两人,服色较深,体形较大。正侧向两人,服色较淡,体形略小。这几个人相互间距离很近,但由于服色、体形的差异而显得层次分明,这种表现远近深浅的手法在当时十分独特。

  

  伎乐天   佚名 壁画   纵125厘米 横57厘米   甘肃敦煌莫高窟249窟  

  伎乐天,是佛及菩萨的侍从,其主要职能是“娱佛”。敦煌早期的壁画中有大量的伎乐天人。一般为半裸束裙、披巾戴冠,形如菩萨。多画在洞窟上部的天宫楼阁里。此图中两个伎乐天绘于龛沿转角与佛像背光之间的几何形中,一人吹笛,一人起舞,衣饰飘摇,色彩明丽,虽仍未摆脱早期飞天略显沉重下坠的“U”形体态,但已具有空灵自由的神韵。此图是西魏壁画飞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弥勒说法图   佚名 壁画   纵104厘米 横261厘米   (德)柏林印度美术馆藏  

  此图出自克孜尔马牙窟(第205窟)。原位于前室窟门上方的弦月窗之上。画面中央端坐着正在说法的弥勒佛,白净上身,缨络华丽,双目微启,白毫眉心,左手持净瓶,右手施手印。与其左右八信徒一样,头戴三圆王冠,与头光、身光、半圆构图层层呵应,共同造成向心内聚的节奏感。有学者认为此画具有印度--伊朗风格第二盛期的特色。用大量深蓝与金箔来强调色彩对比尤为引人注目。如今颜色虽已剥落,仍可从弥勒颈部和光圈中见其一斑。

  

  

  番王礼佛图   赵光辅 卷绢本设色   纵28.6厘米 横103.5厘米   (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赵光辅,活动于960至975年左右。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太祖朝为图画院学生,擅画佛像、人物、番马。据史料记载:“华原赵光辅,工画番马,故天下称赵评事……然后知光辅不独工于马也。”《番王礼佛图》传为他所画。 此图画中国周边少数民族酋长、番王朝拜佛祖的形象。佛祖高坐莲台,诸番王作礼拜、贡献之状,服饰皆异域装束。画面气势宏大,人物安排疏密有致,表情各异,生动自然,是宋代人物画的一幅杰作。

  

  

  纺车图  王居正 卷绢本设色  纵26.1厘米 横6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乳名“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王拙子,丹青有父风。工仕女,师法周防,得闲冶之态。凡欲下笔,则澄思静虑,力求形似。传世作品有《纺车图》《璇闺调鹦图》等。 此图是北宋前期遗存不多的风俗画代表作之一,表现了农村妇女纺纱的情景。作者布局巧妙,他把中心地位让给了二条飘摇着的细线,环绕这线,安排人物。右边一村妇坐在小凳上,怀抱婴儿哺乳。身旁置放一架纺车,左手正摇纺轮。村妇由于身兼二事,只能身向前俯,并微微拔腰,似坐非坐,以利于摇车。作者在处理这一形象时表现出了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前面一老媪,双手引着两个线团,面朝村妇,表情慈祥。村妇身后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木杆,牵着一只蟾蜍,似乎无忧无虑,使恬静中融入了活泼,把生活的场面烘托得更生动,更细腻,更真实。线条多有“战笔”,布置紧密,设色具有韵律感,但整体气度稍觉柔弱。

  

  浴婴图    佚名 团扇绢本设色    纵35.8厘米 横35.9厘米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图展示了古人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即为婴儿洗澡。画面气氛温馨、亲切,女3人的慈祥、婴孩的天真,都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图外有“周文矩”款字,系后添。此图当为宋人作品。

  

  村医图(部分)   李唐 立轴绢本淡设色   纵68.8厘米 横58.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一幅风俗人物画,描述走方郎中(村医)为村民治病的情形。图中树荫下,病人袒露着上身,双臂被老农女3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着,身边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的身子,他双目圆瞪、张着大嘴,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一条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这时的他只能听凭背上的疮伤被艾火熏灼。《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地观察和丰富的体验。作品通过对灸艾治疗这一紧张情节的朴实无华的具体描绘,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见大的寓意。不难看出,作者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是寄予很大同情的。

  

  杂技戏孩图   苏汉臣 团扇绢本设色    纵20.4厘米 横20.4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图中杂技艺人正施展绝技,口中唱词,手中击节敲鼓,两个小儿不觉被深深吸引住。人物情态刻画得真实自然,表现出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游刃有余的艺术表现力。

  

  荷亭儿戏图   佚名 团扇绢本设色   纵23.9厘米 横25.8厘米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描绘夏日庭院中七个孩子正在嬉戏,他们手执红杖、小鼓、树枝,喧闹打斗。凉亭中,一位妇人一边抚拍着榻上的幼儿,一边似乎正在回头叫孩子们不要打闹。神态写实逼真。妇女的装束反映了南宋的衣饰样式。凉亭内外的结构、布置,刻画得很详细。旧传为五代王齐翰作,但从风格看,应为南宋作品。

  

  蕉荫击球图  佚名 团扇绢本没色    纵25厘米 横2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庭院芭蕉青翠,湖石奇立,两个小儿正在玩槌球游戏,他们的母亲和姐姐在一旁观看。画中四个人的视线都集中到左下角的球体上,在构图上产生一种均衡感,也体现了作者很善于捕捉生活中人物刹那间的动作和情态。画面清新秀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百子嬉春图   佚名 团扇绢本设色   纵28.7厘米 横31.2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极细腻的笔法刻画百子嬉戏游乐的场面。以细腻的笔法,绘尽百子的各种情态。亭台之下的儿童动态十足,他们或舞狮追逐,或斗草争鞠,或玩木偶,或上树,或泛舟;而亭台之上的儿童则较收敛成熟,或品评诗画,或对弈下棋,或抚弄琴弦,或围坐议享,画面人物杂而不乱,繁而不冗。设色和谐明丽。

  

  小庭婴戏图    佚名 册页绢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25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是四小儿在庭院之中争抢打闹的一幕。小儿的神情举止天真活泼,表现了愉悦的气氛。笔法柔润细致,以粉白沿勾线渲染,使画面富有一种明丽安逸的效果。

  

  

  

  

  蚕织图   佚名 长卷绢本设色   纵27.5厘米 横513厘米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此图所绘内容为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开始,到“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的生产过程。该卷由二十四个场面组成,用长房贯穿,每个场面下有楷书小字,注明内容。全卷共绘七十四人,翁媪长幼,皆服宋装。图中人物的神态举止,惟妙惟肖;桑树、户牖、几席、蚕具、织具,均极逼真。画面布局以一长廊式的连房展开,相互联系贯穿。在各处缀以劳动中的人物,从而取得了既和谐统一,又对比变化的艺术效果。此图所用线条清劲简练,人物造型准确,界画工整,色彩淡雅,是一件洋溢着浓郁劳动生活气息的写实佳作。   根据此卷跋语和历史文献考证,这幅长卷是南宋高宗时期,翰林图画院依据《耕织图》摹画其中蚕织部分而成。小字注是宋高宗吴皇后所书。

  

  文姬归汉图   佚名 册页绢本设色   纵24.4厘米 横22.2厘米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汉末蔡文姬被匈奴人掳去,后由曹操派人接回中原,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众多诗人和画家的创作素材,而且多带悲伤的情调。此图却不大相同,文姬与丈夫左贤王各骑一马,怀中各抱一个孩子,正在行进之中。文姬面容饱满,神情安详,左贤王则回首顾盼,面露微笑。夫妻之情溢于言表。两匹马慢跑前行的动态,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欢乐、愉快的气氛。线描细柔,设色清丽,形象刻画真切感人,是南宋人物画中的优秀之作,此图为原《文姬归汉图》册页中仅存的一页。

  

  大傩图   立轴绢本设色   纵67.4厘米 横59.2厘米  

  这是幅描写民间驱除厉疫习俗的风俗画。“傩”的含义是借祭神来驱除厉疫。此图中的人物有的戴假面具,有的拿法器,有的击鼓,手舞足蹈,表现了人们驱除厉疫的传统形式。整幅图中的人物姿态各异,衣纹细致,构图新奇。

  

  憩寂图   佚名 册页绢本墨笔   纵22.8厘米 横23.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绘一僧袒腹、结跏趺坐于松根之上,面前杂设纸笔,状似凝思。人物形象注意神态刻画,衣纹用挺拔刚劲的折芦描,远山以水墨渍染。全图的风格与梁楷画迹极相似。

  

  出行图   佚名 壁画   纵160厘米横255厘米   河北宣化县辽张世卿墓  

  此图中四位侍者各持马鞭、华伞、风帽、衣物、茶水碗具等,正在等候主人上马出行,似要去野外踏青赏景。人物刻画生动,以青绿及朱红二色为主进行局部渲染,形成清丽活泼的风格,线描似不经意,人物却神形足备。

  

  回鹘王子供养像   佚名 壁画   尺寸不详   甘肃敦煌莫高窟409窟  

  回鹘王子礼佛图,其榜题字迹模糊,故身分不明,但和对面壁上的妇人供养像以及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里的回鹘高昌时期的回鹘贵族供养像的服饰是一致的。回鹘王子像面形浑圆,细眼小嘴,戴顶云缕冠,穿团龙锦袍,手执香炉作礼佛状。前有一小王子,捧盘侍奉供物。后随侍卫八人,分别持着伞、遮晕扇、执铁笊篱、宝剑、弓箭,完全是回鹘贵族王子出行的排场。画像基本承袭唐风,人物布局是传统的主大仆小,排列有序。线条虽多已退蚀剥落,其色彩仍清晰耀目。回鹘王的团龙袍虽已变为黑色,其团龙纹饰却愈加突出,侍卫服饰以青、绿二色为主,从而形成一个静穆庄重的调子。背景为一片蓝天青空,把供养人像烘托得更为鲜亮。

  

  元世祖像    佚名 册页绢本 没色   尺寸不详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所绘为元世祖忽必烈,头戴银鼠暖帽,身着白衣的半身像。丰颐,蓄须,重髯,神态肃穆,已是老年的容颜。画家用淡色晕染脸部不同的部位,以线条勾出耳、鼻、眼及眼角的鱼尾纹。用笔细谨传神,毫不呆板。帝王的肖像画大都不具画家的名款,故无从考证画像的作者,但无疑是出自服务于宫廷的肖像画家之手,代表了元代肖像画的创作水平。

  

  货郎图·春景(部分) 吕文英 立轴绢本设色   纵161.2厘米 横91.8厘米 (日)东京艺术大学资料馆藏

  吕文英(142l~1505)括苍(今浙江丽水)人。擅画人物,亦写山水,为明代浙派名家之一。孝宗弘治间(1481—1505)与吕纪同以指挥知直仁智殿。文英以人物、吕纪以翎毛而受宠,人呼文英为“小吕”,吕纪为“大吕”。传世作品有《江村风雨图》《货郎图》等以货郎为画题在宋以后的风俗画中十分流行。此图分春夏秋冬四幅,四幅作品都以雕栏玉砌、花木映衬的庭院为场景,表现卖货郎以各种小商品逗诱孩童的快乐情景。四幅作品在构图、人物描绘和场景处理上大致相似,只是用不同的花木表现季节的变化。例如春景中,以牡丹、桃、桧柏来体现春意;夏景中以蜀葵、椿、柳等作为季节标识。无款,各幅画面中央上都有“钦赐吕英图书”的朱印,结合场景特征来看,此图可能是吕文英受命为宫廷贵族们贺喜而画的。

  

  

  货郎图·秋景·冬景 吕文英 立轴绢本设色   纵163.2厘米 横91.5厘米(日)根津美术馆藏

  

  吹箫女仙图   张路 立轴绢本墨笔   纵141.3厘米 横91.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一仙女席地盘膝坐在松阴底下,旁边竹编花篮里放有一只大寿桃。微风吹拂,女仙面对汹涌波涛,正在悠闲自在地吹箫。此图用笔粗简劲挺,仕女形象刻画细致生动,娴静洒脱,人物结构准确而合乎比例。在画法上,师承吴伟,笔墨却愈加雄健。画面虽无琼楼玉宇,却仍然令人感到清幽美妙。

  

  

  

  

  流民图   周臣 长卷纸本水墨   纵31.9厘米 横244.5厘米   (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原共绘流离失所的难民二十四人。这种描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绘画在古代是极其罕见的。作者如实描写,不加任何修饰,对笔下人物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其技法形式与其描绘的对象是统一的。此图原为册页,后一分为二并各装裱成手卷。前半部藏于美国火奴鲁鲁艺术学院。此为后半部分,藏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即图中所绘之十二人。人物写实生动,对于形形色色的流民,各尽其态。作者似信手写来,略不经意,但却真切感人。其自跋说明了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明宣宗坐像  立轴绢本设色  纵210厘米 横171.8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非常优秀的人物肖像画。画的主角为明宣宗朱瞻基,手扶玉带,坐于龙椅之上。人物用线如金勾铁画,折曲有力;注重面目渲染,突出了写实效果。龙袍勾画精细,愈加衬出人物不凡的气概。龙座、地毯的花纹、饰件刻画极其细致,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形成很强的装饰效果,很好地将晕染有致的人物形象衬托出来。为典型的宣德画院风格, 当为宫廷画家所作。

  

  吹箫引凤图    仇英 册页 绢本 设色   纵41.1厘米 横33.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吹箫引凤》,则描绘秦穆公之女弄玉在凤楼上吹箫引来凤凰的故事。

  

  

  

  

  幽居乐事图   陆治 册页 绢本 设色   纵29.2厘米 横51.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陆治(1496-1576),明代画家。字叔平,号包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擅画山水、花卉。画山水学习宋人笔法而出以新意, 自成一家。《幽居乐事图》册,共十页,画小村幽居行乐情景。全册笔墨疏简清逸,线条劲挺,构图多样,有马、夏笔意。此选印四页,之一《晚雅》、之二《渔父》、之三《放鸭》、之四《踏雪》。每幅皆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静中有动,意趣横生,属画家晚年的代表作。

  

  达摩面壁图(部分)   宋旭 立轴纸本设色   纵121.3厘米 横32.2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宋旭(1525—约1606),字初吻、号石门,僧名祖玄,又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浙江嘉兴人。擅诗工书,学画于沈周。山水颇有气势。兼长人物。传世人物画作品有《达摩面壁图》。此图绘菩提达摩面壁打坐、苦行修炼的情形。达摩面部的刻画,坚忍虔诚; 山涧周围,野草丛生;一泓流水从其身边流过。作者以幽静的环境来衬托出达摩的性格。此画人物不重线条勾画,以大面积色块渲染出人物的姿态,以艳丽夺目的表象反衬出人物清心禅定的内心,突出了佛门所说的“五蕴皆空”的无碍境界。作此画时作者已八十六岁。

  

  

  山水花卉人物图   徐渭 册页纸本水墨   纵26.9厘米 横38.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天池山人,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中年开始学画,用笔潇洒,天趣抒发。尤擅长花鸟,是明代中期文人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杰出代表,并对以后大写意花卉的发展影响巨大。传世人物画作品有《人物图》《山水花卉人物图》等。该图册共十八页,其中画十五页,分别作写意山水、人物及花卉。笔墨简括豪放,随意自然。此选其二页:之一为树荫之下,墨笔画寒山、拾得正酣然大睡;之二为一小儿正在放风筝,可窥其趣。

  

  

  人物山水图   尤求 册页 纸本 设色 墨笔   纵25.8厘米 横21.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尤求,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子求,号凤丘,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后居太仓。工画白描人物,尤精仕女,纯出仇氏一派。亦能山水,细秀、圆浑兼之。此图册所选山水写江南景色。图中山峦莪蔚,云雾弥漫,苍翠密林间或露殿脊,或藏茅屋。板桥水榭,堤岸轻舟,高人逸士,悠闲自在。其笔墨或工整、或粗放、或干枯、或滋润,设色或清绿,或浅绛,浓而不俗,淡而不薄。由此可见作者多方面的才能和宁静旷远的胸怀。

  

  观音图(部分)   丁云鹏 立轴纸本设色   纵97.2厘米 横33.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天地开阔,中以浅色工笔画白衣大士端坐岩石之上,双目下垂作沉思状,身旁净瓶插花青新竹数枝。游丝描笔致精细而无损其生动,构图简洁而不失之空泛,如行云流水,师法李公麟,是画家中年时的作品

  

  树下人物图   丁云鹏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46厘米 横75.5厘米   (日)私人藏  

  图中黄衣童子执扇炊茶,青衣居士闲数念珠。石布青苔,地生茵草,湖石清凉,碧树成荫。树石巧妙地环绕成回字型构图,以其深浓繁细烘托淡雅洗练的人物,使后者成为观者瞩目的中心。全幅造型、用笔谨劲细秀,设色典丽清雅。

  

  

  罗汉图(部分)   吴彬 长卷绢本设色   纵42厘米 横282.3厘米   (日)私人藏

  吴彬以山水、人物见长,而人物画中,尤以罗汉图成就最高。他的罗汉图不囿古法,每出新奇,形成独自的风格特点。此画构图不落俗套,富有情趣,人物造型怪诞而不失法度,线条疏密有致,用色艳而不俗,可视为吴彬罗汉图中的典型作品。

  

  

  葛一龙像   曾鲸 卷纸本设色   纵32.5厘米 横77.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曾鲸(1566—1650),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流寓南京。擅画人像,注重墨骨,烘染数十层,然后着色,与全用粉彩渲染者不同,受西洋画的影响。人物神情逼真,有镜中取影之效果。其画法风行一时,弟子甚众,时称“波臣派”。传世作品有《葛一龙像》、《张卿子像》等。葛一龙,号震甫,江苏吴县人,是与曾鲸同时代的文人。此图设色画葛一龙席地倚书斜坐,头戴巾帽,身着白衫,密髯丰颊,两眼远视,容貌清俊秀洁。画法工细,笔笔经意。面部先用细线钩勒,再敷色晕染,高下凹凸处自然成形。衣纹用游丝描,笔筒足,书匣、足履及儒巾的色彩互相呼应,和谐统一。此图有米万钟、范景文、周之纲、王思任四家题赞,后另有俞彦、宋献二家题赞。

  

  张卿子像(部分)   曾鲸 立轴绢本设色   纵111.4厘米 横36.2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图画诗人兼医家张卿子肖像。张卿子原名遂辰,字相期,号西农,祖籍江西,随父迁居浙江杭州。工诗文,董其昌、陈继儒称许为“奇才”。他又是位名医,后人把他编辑的伤寒论称之为《张卿子伤寒论》。图中张卿予身穿淡青色长袍,乌巾朱履,指甲修长,悠然捻须。仪表端雅,意态安详,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不愧是传神高手的精心佳作。画像面部,先用淡墨多层烘染,神形毕现后,再行敷彩,色调柔美;接着在耳朵等部位用较浓的赭色笔勾提,达到笔墨色浑然一体,艳而不俗,形神兼备的效果。此画作于曾鲸五十九岁时。全图裱边四周有清乾隆年间梁诗正、厉颚、丁敬、杭世骏等许多名人题咏。

  

  徐光启像   佚名 立轴纸本设色   纵56.5厘米 横30.7厘米   (美)私人藏

  此图以精湛的技艺刻画了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形象。其画风体现了以淡墨勾出部位,全用粉彩渲染的“江南传派”特征。图中先以墨线按肌骨、五官结构轻勾轮廓,然后用粉彩层层渲染,直至形具神生,尽精入微地表现出徐光启敏锐善思、老成睿智的个性气质。图上无作者款印,从所绘人物活动的年代来看,此图当作于明代晚期。

  

  

  疏泉洗研图  弘仁 卷 纸本 设色  纵19.7厘米 横69.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弘仁(1610—1664), 明末清初画家。本姓江,名韬,字六奇,一作名舫,字鸥盟,歙县(今属安徽)人。明末诸生,清顺治四年(1647)从古航法师为僧,居建阳报亲庵,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又号无智,死后人称梅花古衲。少孤贫,事母孝,佣书养母,一生未娶。工画山水,兼工画梅, 曾学画于萧云从,近黄公望,而受倪瓒影响最深。笔墨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常往来于黄山、雁荡间, 隐居于齐云山,多写黄山松石。与汪之瑞、孙逸、查士标为新安派四大家(即海阳四家)。传世作品有《黄海松石图》、《西岩松雪图》和《古槎短荻图》等。此 图结构严密,笔法老练娴熟,画面清逸怡静。以山居屋宇二幢为中心,树木参差,修竹丛生,疏柳一株,迎风摇曳。围墙内的正屋,是幽静简朴的书斋。 围墙外小屋内一垂须老人,倚窗眺望。屋宇周围丘壑绵密, 山顶松树挺拔,茅亭半现,泉水自东向西湍流,潺潺有声。屋外一冠书生,移步于山涧流泉,一童子捧砚紧随,生动地表现了疏泉洗砚之情景,极富生活气息。

  

  洛神图   萧晨 扇面纸本没色   纵18.8厘米 横5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细笔淡墨勾画晕染出烟波浩渺的水面,画面中间洛神风姿飘摇,凌波而行。人物几乎全以白描手法写出,只略以艳色点染,显其冰姿雪肌之容。画中线条流畅宛转,得铁线描之神韵。意境幽远空漾,落寞哀怨之情隐隐露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10 15:50:33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先谢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纪录片之家

GMT+8, 2024-12-27 00:35 , Processed in 0.0793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