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家.十七岁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aeonhade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讯] 美食典故

 关闭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1:03:59 | 只看该作者

18.“南卤北酱”之说

酱和卤的烹调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故人们往往将两者并称为“酱卤”。其实不然,酱制所用的酱汁,原先必用豆酱、面酱等,现多改用酱油或加上糖色等。

酱制成品色泽多呈酱红或红褐色,一般为现制现用,不留陈汁。

制品往往通过酱汁在锅中的自然收稠裹附或人为地涂沫,而使制品外表粘裹一层糊状的,许多原料角面经腌渍或过油等。

酱的烹调方法盛行于北方,而卤的烹调方法则盛行于南方,故有“南卤北酱”之说。

酱卤制品之所以能风靡全国各地,倍受消费者的青睐,这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是分不开的,首先是风味独特。

在调味品和腌制的作用下,制品色泽悦目,既有内外遍红,又有白里透红和保持本色而典雅古朴的制品,给人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刺激人的食欲。

酱、卤制品在烹制过程中将原料本身之味和逐步渗入到原料内部的酱、卤汁之味(以香料的香为主)发生作用,使制品滋味醇厚,其香浓郁扑鼻。

其次,实用性广。酱、卤制品既可冷食,又可热食,老少皆宜,既能作为筵席中的冷菜,又能作小菜、快餐、小吃、零食,便于携带,又是一种理想的旅游食品。

再次,制作简便。只要将酱、卤汁调配好,然后将原料烧煮成熟就町以了,如制品存放一定的时间后,只要再入沸汁中煮沸几滚,就又能保存数日。

经过数次使用的酱、卤汁,俗称老汤。

酱卤菜肴制品的风味质量以老汤为佳,而老汤又以烹制过多次和多种原料的为佳,如用多次烹制过鸡和猪肉的老汤,其制品绝佳,故常将“百年老汤”视为珍品。

酱、卤汁的配制按地域之分,有南、北之别,按调料的颜色分有红、白之差。

酱、卤汁有红、白两种;

红卤的一般配方是沸水2000g,酱油400g,食盐30g,八角、甘草、桂皮各10g,花椒、丁香、姜、葱各2g,冰糖或白糖300g,绍酒200g;

白卤的配方和红卤基本相似,只是用盐量改为100g,不用酱油和糖。

北方卤汁,一般为红卤,其配方是:沸水2000g,酱油400g,食盐50g,花椒、八角、桂皮各20g,葱100g,姜50g,白糖200g,绍酒300g。

不少地区在红卤中添加红曲或糖色,酱油的用量酌减,食盐的用量酌增,有的在配制卤汁中以茶叶、咖喱粉,“OK"汁等调料为主,又形成了许多风味的卤汁。

酱汁的配制,一般是沸水2000 g,酱油400g(或面酱500g),花椒、八角、桂皮等各50g,或添加糖10-50g,有时还用红曲或糖色增色,为了形成一些独特的风味,往往还添加一些香料,如陈皮、甘草、丁香、茴香、豆蔻、山楂、砂仁、苹果等等。

此外,尚有一些风味较特殊的酱汁,简述如下:

焖汁酱:在一般酱汁法的基础上,除加红曲增色外,用糖量增多好几倍,酱煮时先放3/4的糖,当制品软烂、汁稠出锅后,再将1/4的糖放入锅中酱汁里,用小火熬制,并不停翻炒至稀糊状,然后涂刷在制品的外层,苏州的酱汁肉便属此法,如有的在制品出锅前将糖放入锅中,一同熬煮至汁稠,或向出锅的酱制品上糖。

糖醋酱:糖醋味为主,运用适当火候在锅中将糖醋汁收裹于制品上,如扬州的清滋排骨便属此法,而在嗜辣的湖南一带,制作传统风味特产糖醋排骨时,还须糖醋酱汁中添加辣椒粉,形成酸甜辣具备的特色,亦称糖醋酱,也可称糖醋辣酱。

蜜汁酱:制品如上海的蜜汁小肉、蜜汁排骨等。在制作中应保留老汤,可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使用后撇去汤中的浮油,捞去杂质等,将香料袋挂在通风处,下次烹制时再投入,将汤汁烧沸后,盛在干净的器皿中,放在通风处,遮上透风的盖(防止灰尘及虫等落入)。

2.烧沸盛入容器后,不能搅动,不能接触到生水等,夏天烧沸一次,冬天2-5天烧沸一次,如晾凉后存放冰箱中,保存周期可长些。

3.因加工过豆制品的汤汁易变质,故加工豆制品时,只能舀出部分老汤,使用后不能再加入老汤中保存,只能另作它用。如可当调味品烹制其他菜肴。

4.如老汤使用时间较长后,应用干净纱布或细眼筛进行过滤,去除渣质,加些香料阿魏于汤汁中起净化作用。

酱、卤菜肴时,不管使用老汤或新汤,在制作中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形状较大的原料,一般要进行改刀,如畜类原料须切成250-1000g左右的块状,禽原料需剁下爪、翅。

2.对血污、腥膻味较重的原料,需通过腌渍、刮洗浸泡、焯水等方法治净。

3.制作酱、卤菜时,以长颈砂罐或砂锅为佳,酱菜要改稠汤汁,翻炒时再改用铁锅,为了防止出现焦煳,应阻止原料和锅底接触,在锅底放上一只圆盘或自制的底垫。

4.投入原料后,用大火烧沸,撇去浮沫后,用一只圆盘将原料压住,不让原料冒露在汤汁之上,然后盖紧锅盖,尽量不要漏气,改中小火焖煮,保持汤汁微沸,中途尽量不要揭盖,如火力难以调小,则应酌情多放些清水。

5.同一种原料,往往由于产地、季节、部位、质地老嫩的不同,原料加热至成熟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故在烹制过程中,应引起注意,如多种原料一锅制作时,应先将质地老、难成熟的原料先下锅,根据具体情况,再分别放入其他原料,尽量使各种原料一起成熟。

6.如使用高压锅,必须将焖煮的时间缩短4-5倍以下,离火后不可立即拿掉气阀盖,制品仍需在汤汁中浸一段时间,一般使用高压锅烹制的制品风味略次。

7.应注意保持原料的特色,如制作盐水黄豆生仁时,就必须焖煮至酥烂;而猪肚则不宜过烂,应保持一定的韧性;鸡肉应保持皮脆肉嫩,如时间过长,鸡皮易破烂,肉发柴,少鲜味。

8.酱、卤制品一般多冷食,故要注意卫生,防止细菌污染,制品出锅后,要防止苍蝇、蚊虫等叮咬,接触制品的手和器具必须干净。

9.香料在装入袋中之前,应用温水冲洗,尤其是白卤的制品,更应注意,否则会影响制品的色泽,使汤汁带灰暗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1:04:25 | 只看该作者

19.乾隆与松鼠桂鱼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死后继位,正735一1796年在位期间,相继平定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和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发动分裂祖国的叛乱,在喀什噶尔等地分别设立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击溃入侵西藏的廓尔喀侵略军后,颁布《钦走西藏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西藏事务,其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噶布伦以下各级地方官员皆是属员。至此加强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弘历曾先后6次下江南,游遍名城。所到之处,铺张浪费,扰害百姓。

弘历所兴起的文字狱,在清朝历代中也是为数最多的。他在位后期的20年任用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绅,致使20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人民日益贫困,各地农民起义频繁。公元1795年底,弘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他下诏说:“我25岁时继位,当时曾经对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传位给皇太子,不敢与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在位已满助年,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与皇十五子领波。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着朝廷实权。

公元1799年正月,弘历得病,虽经不少名医治,都不见起色。王成日(初三)死于养心殿。

古代皇帝多短命,据统计,秦至清二百多个皇帝,能查出生卒年份的二百零九个皇帝平均年龄为三十九点二岁;八十岁以上的只有四人,乾隆皇帝八十九岁,可谓罕见的“长寿天子”了。

乾隆曾志满意得地称自己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英国大使乌尔尼见过乾隆后,曾在日记中写道:“观其风神,年虽八十三岁,望之六十许人,精神望舒,可以凌驾少年。”乾隆确有一套养生之道,主要是“吐纳肺腑,活动筋骨,适时进补,十常四勿。”概括起来一是经常运动,一是注意饮食。乾隆不论春夏秋冬,每天五更必起床活动,还六次下江南,到处游山玩水,题诗写词,陶冶性情,活动筋骨。另外就饮食,他好吃是出了名的,至今江浙一带流传着许多乾隆皇帝品尝的名撰佳肴,现介绍几款松鼠桂鱼制作方法:松鼠桂鱼。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一次曾信步来到松鹤楼酒楼,见到湖中游着条条桂鱼,便要提来食用,当时那鱼是用作敬神的祭品,不敢食之,但圣命难违,当差的只好与厨师商量,最后,决定取鱼头做鼠,以避“神鱼”之罪。当一盘松鼠娃鱼端上桌时,只听鱼身吱吱作响,极似松鼠叫声。尺把长的桂鱼在盘中昂头翘尾,鱼身已去骨,并创上花刀,油炸后,浇上番茄汁,甜酸适口,外酥里嫩,一块入口,满口香。乾隆吃罢,连声叫绝。由于这道菜货真价实,名不虚传,便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款待亲朋好友的名菜佳看。

松鼠桂鱼的制作方法:
原料:桂鱼一尾(1000克),胡罗卜5克,豌豆5克,香菇5克,番茄酱100克,味精5克,盐3克,糖100克,玉米粉100克,油1000克(实耗互000克),淀粉50克,葱末5克,姜末5克,料酒50克。

制法:将桂鱼去大骨刺和小刺,打上大麦穗花刀,粘上千五米粉记。锅内放入油,五成熟时将粘好粉的鱼下油锅炸透呈金黄色,捞出装盘。3.锅内放油,将姜、葱末偏炒一下,下番茄酱、料酒、味精、盐、糖、水及小料(胡萝卜、豌豆、香菇)再略炒一下,勾芡粉,打入明油,起锅浇在鱼身上即发出“吱吱”似松鼠叫之声,盛上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1:12:14 | 只看该作者

老油浸制叫化子鱼

四川人大多知道或吃过“叫化子鸡”这一道浙江菜,但提起“叫化子鱼”这道菜?熏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叫化子鸡”是我们川人首创的哦。目前在成都的“公馆菜”餐馆就能品尝到这道菜。据该餐馆总经理李仲林介绍:叫化子鱼已荣获“中国名菜”称号,并已注册商标及专利。

最早的叫化子鱼,是旧时常常聚集在现在的九眼桥、安顺桥、南门大桥等处的干桥洞下的丐帮一族制作出的美味佳肴。叫化子们烹饪鱼的方法很特别,先将鱼肚破开洗净切成块,用简单调料拌合之后,用废纸或菜叶包裹,然后再将乞讨来的残羹中的浮油倒入瓦钵或砂罐破锅中,用废纸或“毛毛柴”(干麦杆、干稻草、枯树枝等)加热至老油翻滚时,再放入包裹好的鱼烹浸。李仲林总结道:叫化子鱼的制作妙就妙在“火”上,废纸和“毛毛柴”不耐烧,火势时旺时弱,根本没有“火候”可言,这菜的制作既不是煎、爆、炒、煮、煸、炸;也不是炖、烧、烩、煨、焖。什么烹调工艺都不是,这鱼是用老油浸熟的。鱼经过升温降温,反反复复至熟透,肉质特别细嫩、鲜美,鱼的本味即在其中。

现在的叫化子鱼在旧时烹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它的主料为草鱼,辅料有郫县豆瓣、泡辣椒、白糖、醋、姜、葱、蒜、料酒、盐巴、土母鸡汤、豆粉等,制作时,将鱼洗净切成段,将鱼段放入兑成鱼香汁的辅料中上味,然后用特制油纸将鱼包裹成型放入漏勺中,用油锅中的热油浇淋鱼包约12分钟即好。所谓“鱼不粘锅,锅不粘鱼”就在于此了。食用前剖开鱼包,鱼香扑鼻、香味特别浓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9-7-7 11:37:3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挺强的啊!这帖子又有教育价值由于娱乐性!真不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9-7-7 11:42:36 | 只看该作者
嘻嘻,手头上有这样一本书,AE版发了我就省事了QQ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3:04: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acific113 于 2009-7-7 11:42 发表
嘻嘻,手头上有这样一本书,AE版发了我就省事了QQ20


有电子版的话MM发一下咯[s:2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1:42:30 | 只看该作者

21.老婆饼的美味传说

起源自广东潮州点心老婆饼,外皮烤成诱人的金黄色,里头一层层的油酥薄如棉纸,酥松得不得了,一咬下去碎屑便掉了满地,每一口都尝得到蜜糖般的香甜滋味!

老婆作的饼 受到老板青睐!
相传在广州,有一间创办于清朝末年的老字号茶楼,以各式点心及饼食驰名;某日,茶楼里一位来自潮州的点心师傅,带了店里各式各样的招牌茶点回家给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后,不但没称赞店里的点心好吃,甚至还嫌弃地说:“茶楼的点心竟是如此平淡无奇,没一样比得上我娘家的点心冬瓜角!”

这位师傅听了之后心里自然不服气,就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给他尝尝!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面粉,作出了焦黄别致的“冬瓜角”;这位潮州师傅一吃,风味果然清甜可口,不禁称赞起老婆娘家的点心!

隔日,这位潮州师傅就将“冬瓜角”带回茶楼请大家品尝,结果茶楼老板吃完后更是赞不绝口,问起这是谁哪一间茶楼作的点心?师傅们说:“是潮州老婆作的!”于是老板就随口说这是“潮州老婆饼“,并且请这位潮州师傅将之改良后在茶楼贩卖,结果大受好评!“老婆饼”因而得名。

叠出酥松的层次感
“老婆饼”的绝妙口感,来自于里头层层叠叠、薄如棉纸的油酥皮;“米哥烘焙坊”主厨刘哲男师傅说,要作出这份层次感相当费工夫,首先在材料上,要将水油面团与油酥分开处理,将水油面包入油酥,开再折起,如此重复两次,利用水与油互不相溶的特性,作出酥松分明的层次感!师傅说整个过程中力道要均匀,千万不能将面皮秆破,两种面团和在一起,就会失去层次感!

至于香甜的内馅,传统的潮州“老婆饼”包入的是冬瓜蓉,所以也称为“冬茸饼”,传入台湾后,甜馅内容改以单纯的糖为主,清甜的香味一样迷人可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1:44:01 | 只看该作者

22.鱼香肉丝的来历

鱼香肉丝来源于川菜。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他们家里的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有一次晚上这个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只菜的时候,她为了不使配料浪费,她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款菜中炒和,当时她还以为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来后不好交待,她正在发呆之际,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这个老公不知是肚饥之故还是感觉这碗菜的特别,而他还没等开饭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还没等一分钟,他迫不及待地问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刚在结结巴巴时,她意外地发现其老公连连称赞其菜之味,她老公见她没回答,又问了一句“怎么好吃是用什么做得”,就这样老婆才一五一十地给他讲了一遍。而这款菜是用烧鱼的配料来炒和其它菜肴,才会其味无穷,所以取名为鱼香炒,而得此名。

后来这款菜经过了四川人若干年的改进,现已早早列入四川菜谱,如鱼香猪肝、鱼香肉丝、鱼香茄子和鱼香三丝等。如今因此菜风味独特,使各地的人们所欢迎而风靡全国。

再略叙述川菜。中国是烹饪王国,而在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又居首位,在烹饪界有“食在四川”之说。在川菜中的各种味型就有五十多种,如:麻辣味、红油味、怪味、醋椒味、甜酸味、香辣味和鱼香味等等。川菜的菜谱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千多种,它们的宴席也有多种多样,如:上马宴、下马宴、家宴、田席、游宴、猎宴和船宴等等。可以说四川是讲究饮食的历史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1:48:41 | 只看该作者

23.白云猪手的来历

“白云猪手”是广东的一道历史名菜。相传古时,白云山上有一座寺院。一天,主持该院的长老下山化缘去了,寺中的一个小和尚乘机弄来一只猪手,想想尝尝它的滋味。在山门外,他找了一个瓦坛子,便就地垒灶烧煮,猪手刚熟,不七长老已化缘归来。不和尚怕被长老看见,触犯佛戒,就慌忙将猪手丢在山下的溪水中。第二天,有个樵夫上山打柴,路过山溪,发现了这只猪手,就将萁捡回家中,用糖、盐、醋等调味后食用,其皮脆肉爽、酸甜适口。不久,炮制猪手之法便在当地流传开来。因它起源于白云山麓,所以后人称它为“白云猪手”。

现在广州的“白云猪手”,制作较精细,已将原来的土法烹制改为烧刮、斩孝水煮、泡浸、腌渍等五道工序制作,最考究的“白云猪手”,是用白云山上的九龙泉水泡浸的。九龙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晶莹澄澈、清醇甘滑、用它浸泡肥腻猪手,能解油腻。据说广州郊沙河饭店出售的“白云猪手”,仍用白云泉水泡浸,其色、香、味、形俱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1:49:34 | 只看该作者

24.闲谈趣话品粽子传说

端午节吃粽子,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的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制作粽子的风味。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他们在端午节时,用糯米作主料,将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酥酥,甜滋滋,别人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状酷似钟形。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一种豆沙粽、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过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食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1:50:52 | 只看该作者

25.月饼的来源传说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说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曰:“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

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1:52:21 | 只看该作者

26.叫花鸡的来源传说

京菜中有一道名菜,其菜名很有趣,叫“叫化鸡”,又叫“富贵鸡”。用截然不同的词汇来命名这道菜是有来由的。

“叫化鸡”原出自浙江杭州,是一些穷苦难民即“叫化子”或偷或讨来的鸡,经过烧热的土熟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街头菜。当年,清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烂衫流落街头。一个叫化子头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化鸡”送给他吃。乾隆困饿交加,觉得这鸡异常好吃,便急问其名。叫化头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化鸡”,便胡吹说叫“富贵鸡”。乾隆听后,大赞“富贵鸡”好吃。

事后,大家才知道这个破衣烂衫的流浪汉竟是当今皇上,“叫化鸡”也因为得到了皇上的称赞成为一道名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1:53:52 | 只看该作者

27.拔丝山药的来源传说

红红火火过大年,许多人就爱吃甜点。迎春甜点有很多,拔丝山药甜又粘。

“拔丝山药”这道甜点,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唐朝。相传一天,李密邀魏徵饮宴,商议如何攻占荥阳。李密要快攻,速战速决,魏徵就是不提攻打荥阳之事,李密十分着急,又拿他没办法。正在纳闷之时,厨师端上一盆色泽金黄的菜肴,李密下筷就吃,随即“哎哟”一声,唇边已烫起个血泡。此时,厨师又送上一碗凉水,魏徵夹起山药往凉水中一涮,然后放入口中,并叫李密也照此法品尝。李密一吃,香甜脆嫩十分可口——这道菜就是“拔丝山药”。

李密吃着这道菜,顿悟“心急吃不得热豆腐”的道理,随即冷静下来,与魏徵一起周密策划作战计划。结果一举攻下荥阳,活捉守城主帅王世充。

山药是美食,也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是大家熟悉的滋补珍品。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素以及胆碱、粘液质等成分。山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供给人体大量的粘液蛋白质,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出现肥胖。中医理论认为:山药,性平,不燥,不温不燥,功能补脾胃,益肺肾。所以,在节日期间,吃些山药还是不错的。

迎春菜式中,山药的吃法有许多。今天专为介绍甜品“拔丝山药”及其相关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1:57:21 | 只看该作者

28.黄州东坡肉的来源传说

苏轼,号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并对膳食、烹饪亦颇有研究,可谓知味善尝,既会吃,又会做,是一位著名的烹饪学家和美食家。以其别号东坡命名的菜点很多,且流传有不少的趣闻轶事,其中尤以名肴“东坡肉”的传说 最为广泛。并以其不凡的来历,响誉古今。

北宋元丰二年十二月(公元1080年初),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挫,被贬至黄州任协团练副使。由于贬职,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宽裕。后经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黄州城东旧时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在那里亲自带人开垦耕种。于次年的冬雪天,苏轼即乔居黄州坡东坡躬耕,在荒地树林里筑起了一间草房,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日“东坡雪堂”,因而自号“东坡居士”。在这里除常与人赋诗下棋外,闲暇时便研究起烹饪技术,还亲自烹制各式菜肴。经常与友人一起吟诗唱酬,煮肉喝酒,借以发泄政治上失意苦闷。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后来,随着苏轼的升迁,此菜传遍大江南北,曾相继被介绍流传于苏、杭等。并受到人民的崇高赞誉。在湖北,乃至在杭州、四川都是上等名菜。据说在广东和江浙以及海南岛一些地方,也盛行吃“东坡肉”,而云南、大理的少数民族在结婚时,还有新娘新郎合吃“东坡肉”的习俗呢。盛而不衰的“东坡肉”,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1:00:10 | 只看该作者

29.川菜传奇:灯影牛肉典故

灯影牛肉是川菜中麻辣味浓厚的冷菜名肴,它和郫县豆瓣、涪陵榨菜、永川豆豉并称为“四大特产”。

据说,唐代诗人元稹在通州任司马时,常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便有灯影牛肉,其色泽油润红亮,味道麻辣鲜香,质地柔韧,入口自化而无渣,食后令人回味无穷,使元稹赞叹不已。更让他惊奇的是,成菜肉片较大,薄如纸,呈半透明状,用筷子夹起,在灯的照射下,红色牛肉的丝丝纹理在墙壁上显出清晰的影像来,煞是好看。这使他联想到当时京城盛行的“灯影戏”(现称皮影戏),兴之所至,当即称之为“灯影牛肉”。人们尊敬元稹的清正廉洁,因他的赞誉,该菜引起轰动,一举成为名菜。

灯影牛肉制作时要用牛后腿中的腱子肉,平片或滚片成均匀且较薄的大片,撒上精盐后,再裹成圆筒形,晾至牛肉呈鲜红色(夏季约14小时,冬季约4天)时,再将牛肉片展开,平放在架子上放进烘炉内,再用小火烘干,上笼蒸30分钟后取出,并立即切成4厘米长、3厘米宽的小片(传统制作不改刀成小片),然后入笼蒸约一个小时后取出。最后将炒锅放在火上,入油、姜片后炒香,再取出姜片,改小火后下入牛肉片慢慢炸透,沥去多余的油,加入绍酒拌匀,再加入辣椒粉、花椒粉、白糖、味精、五香粉各适量炒匀,淋上香油即成。

品味一次川味名品灯影牛肉,麻得舒心,辣得舒服,特殊的柔韧质感令人叫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1:01:10 | 只看该作者

30.百年历史的皮蛋典故

最初的皮蛋是怎样制成的?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相传明代泰昌年间,江苏吴江县一家小茶馆,店主会做生意,所以买卖兴隆。由于人手少,店主在应酬客人时,随手将泡过的茶叶倒在炉灰中,说来也巧,店主还养了几只鸭子,爱在炉灰堆中下蛋,主人拾蛋时,难免有遗漏。

一次,店主人在清除炉灰茶叶渣时,发现了不少鸭蛋,他以为不能吃了。谁知剥开一看,里面黝黑光亮,上面还有白色的花纹,闻一闻,一种特殊香味扑鼻而来;尝一尝,鲜滑爽口。这就是最初的皮蛋。后来,经过人们不断摸索改进,皮蛋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

皮蛋,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皮蛋,味辛、涩、甘、咸,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中医认为皮蛋性凉,可治眼疼、牙疼、高血压、耳鸣眩晕等疾病。

皮蛋的传统制法,几乎都用到中药密陀僧,但皮蛋中的铅含量使人望而生畏。现在人们己研制出了无铅皮蛋的制法,爱吃皮蛋的人们,不必为铅中毒而担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1:02:01 | 只看该作者

31.中华名小吃扁肉的做法

扁肉的老祖宗就是大家熟悉的“馄饨”。各地对馄饨的叫法不尽相同,比如说,四川称“抄手”,广东称“云吞”,武汉称“包面”,江西称“清汤”,江苏称“淮饺”,新疆称“曲曲”……南北派的馄饨我吃过不少,不知是因为“谁不说俺家乡好”之故,还是别的原因,我总觉得福建沙县的扁肉最好吃。事实也是如此,大多数食客都说沙县的小吃很有名, 然而你可知道,沙县琳琅满目的小吃中,扁肉是最有人气的小吃,它早在1997年就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

扁肉因其馅料、汤料、吃法、调味上的差异,分为煮扁肉、炸扁肉、炝扁肉、三鲜扁肉、虾肉扁肉、扁肉面等20多个品种。它的最大特点是皮薄馅多,据说0.5公斤面粉能够加工出400~500张皮坯,你想,这皮有多薄。馅肉选择的是健康肥壮生猪的前后腿瘦肉,肉质新鲜红润,肌肉紧缩,有弹性,并去掉皮骨、筋头和肥膘。最特别的是在皮、馅里加碱,这样一来,皮坯变得更有弹性,且不易酸败变味,馅料则增加吃水量,脆嫩有味,嚼劲十足。煮熟后,晶莹通透的扁食,载沉载浮于白浓的高汤上,再撒上翠绿的葱花,清香扑鼻,诱惑难当。

南北宋之际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李纲(1083~1140)一度被贬到沙县负责税务,他很喜欢沙县的扁肉,曾用他的生花妙笔写诗称赞过沙县的扁肉:“浑沌乾坤一包中,常存正气唱大风。七峰叠翠足娱晚,十里平流任西东。”至今传为佳话。

笔者在与小吃店主攀谈中得知,沙县的扁肉有的是用福建的著名特产“燕皮”包制而成的,故有“扁肉燕”之称。燕皮是将猪瘦肉用木棒捶成肉茸,放入上等甘薯粉制成的薄片,创于清末光绪年间,其特点是薄如纸张,色泽洁白,韧而有劲,久煮不烂。因柔软滑润,细腻爽口,富有燕窝风味而得名。

行文至此,该来说说扁肉的做法了。

原料:半斤新鲜猪瘦肉,扁肉皮三四两(越薄越好)。

做法:

一、肉用棒槌敲打,最好是扁平厚实的木棒,也可用擀面杖,打得像肉泥即可。

二、在肉泥里加入适量盐、味精或鸡精搅拌均匀。

三、像包馄饨一样包馅料。

四、锅里的汤水最好是事先用猪骨熬的汤,汤滚后放入扁肉,待那清澈的或微微带点乳白的汤汁冒出一个个小巧的扁肉,漂浮锅面片刻,放入少许葱油就可进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1:02:25 | 只看该作者

32.成都名小吃韩包子

成都名小吃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1914年温江人韩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开设“玉隆园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鲜美而在成都站稳了脚跟。韩玉隆辞世后,其子韩文华接替经营,他在包子的做法上精心探索、实践,创制出“南虾包子”、“火腿包子”、“鲜肉包子”等品种在成都饮食行道一炮打响,名声不胫而走。后来韩文华干脆专营包子,并将其店名更换为“韩包子”,生意越做越红火。从解放前至今,韩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国,一直享有经久不衰的声誉。一位外地游客曾在留言簿上写道:“北有狗不理,南有韩包子,韩包子物美价更廉。”全国著名书法家徐无闻先生生前撰写对联一副赞韩包子:“韩包子无人不喜,非一般馅美汤鲜,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真落得香回口畅,赚我频来。”形象地描绘出韩包子的特色和它在成都名小吃中的地位,以及食客在品尝时的欢悦心情。

韩文华已逝世多年,为保持韩包子的传统风味特色,长期以来在包子制作过程由韩包子传人即韩文华亲自带出的具有高、中级面点师技术职称的厨师王永华、林善涛等主理,严格掌握用料比例和操作程序。首先选用上等面粉(精白粉)加猪板化油、白糖和面做成包子皮。其次,馅心按不同口味进行调配。如鲜肉包子选用半肥瘦的夹肉剁细,分一半在锅中酥后再与另一半鲜肉合在一起并配以上等酱油椒粉、姜汁、川椒粉、料酒、味精、鸡汤等10余种调料拌匀而成;火腿包子馅心所用的火煺非市场上买的,而是该店精心腌制的。待火腿腌熟后剁成细末,与剁细的鲜猪肉、调料拌匀方可。由于用料考究,精心制作,所以韩包子具有皮薄色白、花纹清晰、馅心细嫩、松软化渣鲜香可口等特点,其色香味形俱佳。现在,韩包子在挖掘传统包子的基础之上增添了不同口味的包子,共有叉烧、芽菜、火腿、鲜肉、三鲜、香菇、口茉,附油等8个品种。另外还有韩包子系列套餐供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1:03:23 | 只看该作者

33.龙须面的典故

“龙须面”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是从山东抻面演变出来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吃春饼的日子里,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边品尝,边赞赏,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由于抻面的姿式,如气壮山河一般,抻出的面细如发丝,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名龙须面。

1983年全国首届烹饪技术比赛(全国名厨师技术鉴定会)在北京召开,天津选派3名选手1名助手组成天津代表团参加了比赛。其中,桃李园饭庄蒋文杰(已故)抻制的雪花龙须面,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赞扬,并命名为最佳面点师。从此天津在抻龙须面技术上,人才不断涌现,登瀛楼、天津烤鸭店均有选手在全国和世界烹饪比赛上获得骄人成绩。2001年天津市商业委员会组团赴比利时参加中比文化艺术交流会,国际美食艺术天津风味技艺绝活表演时,天津烹饪大师商洪芳表演了抻龙须面和空心面,受到当地人民和组委会好评,为天津争了光。

“龙须面”用料简单,工艺难度大,其关键有三环:一是和面。面软适度,搋揉光滑、柔韧;二是溜条、抻条。抓面两头,均匀用力,上下抖动。交叉换位,反复交叉,把面溜“熟”、溜顺;长条上案,两手按条,左手向里、右手向外,搓条上劲,提起两头,一抖一抻,再上案板,对折两根、撒上醭面,条不粘连,以此方式,对折打扣拉坤成丝;三是油炸。要注意油温不要高、操作要“三轻”即将抻好的面丝轻放油锅,用筷子轻拨面丝,炸至硬挺,呈浅乳黄色,轻捞出锅,制咸的龙须面。面丝均匀,不并条,不断条,香甜脆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9-7-9 17:28:01 | 只看该作者
學習學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纪录片之家

GMT+8, 2024-11-2 12:21 , Processed in 0.0681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