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家.十七岁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aeonhade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讯] 北京特产美食

 关闭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0:25:55 | 只看该作者

9.北京油栗红烧肉


  怀柔是有名的板栗之乡,这里的栗子甜糯香软,并且好剥皮。油栗红烧肉,油栗与五花肉相互结合,互相吸收,整个味道也有些微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0:26:26 | 只看该作者

10.北京小吃豆陷烧饼


  豆陷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它的制作程序:先用白面加少许小苏打用水和面成面团,取面团一快块,搓长条,揪小剂,擀成饺子皮状,包上豆馅(一般豆馅重量要超过面团重量,如17.5 克的皮,要包进37克豆馅),将口捏紧按扁成烧饼,烧饼四周沾上点水粘上麻仁,麻仁要密而匀,然后入烤箱,因高温陷儿膨胀,从烧饼边自然开裂一个小口,吐出豆馅。
  豆馅烧饼四边粘芝麻,口感酥软、香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0:26:51 | 只看该作者

11.北京小吃脆麻花


  脆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的常见品种,脆麻花不仅北京有南方也有,形状、质地基本相同。北京除脆麻花外,还有芝麻麻花、馓子麻花、蜜麻花等,所以《故都食品百咏》中有诗说:“麻花烧饼说都门,名色繁多恣饱吞,适口价廉随处有,一年四季日晨昏。”
  脆麻花先将红糖、苏打、油加两倍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也有用明矾、碱面、红糖、糖桂花和面的做法,成面团后,再揉进温水,盖上湿布饧10分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9-6-2 19:05: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eonhades 于 2009-6-1 11:29 发表


  北京烤鸭是北京独特的名菜,誉满中外。烤鸭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以前中国南北朝已有 ...


这烤鸭像是烤胡了。。刀功也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0:26:16 | 只看该作者

12.北京小吃焦圈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焦圈的制作,需用温水化开盐、碱、少许矾,加水拌和面粉成面团后,用手反复压揉面团,揉匀后放案板饧3个小时,然后把面团压扁,用刀切成5厘米宽的条,取成条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长扁片,厚约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宽的剂(一般50克面切14小剂),每两个剂叠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油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使之成手镯形,定型后翻过来,炸至枣红色出锅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人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0:26:52 | 只看该作者

13.北京小吃萨其玛


  萨其玛是满族饽饽(糕点)。萨其玛的前身是一种满族的传统饽饽—搓条饽饽。制作方法是先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然后用锤反复打成面团,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块,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搓条饽饽是当时满族的比较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汉名叫“金丝糕”,又叫“芙蓉糕”,但是还是萨其玛这个名字为全国各族老百姓所接受。
  《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其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道光二十八年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中写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王世襄先生曾说,“据元白尊兄(启功教授)见教:《清文鉴》有此名物,释为‘狗奶子糖蘸’。萨其马用鸡蛋、油脂和面,细切后油炸,再用饴糖、蜂蜜搅拌沁透,故曰‘糖蘸’。唯于狗奶子则殊费解。如果真是狗奶,需养多少条狗才够用!原来东北有一种野生浆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最初即用它作萨其马的果料。入关以后,逐渐被葡萄干、山楂糕、青梅、瓜子仁等所取代,而狗奶子也鲜为人知了。”(见《饽饽铺与萨其马》)
  萨其玛的工艺后来日趋复杂,正宗的做法是:鸡蛋加水搅打均匀,加入面粉,揉成面团。面团静置半小时后,用刀切成薄片,再切成小细条,筛掉浮面;花生油烧至120℃,放入细条面,炸至黄白色时捞出沥净油;将砂糖和水放入锅中烧开,加入饴糖、蜂蜜和桂花熬制到117℃左右,可用手指拔出单丝即可。将炸好的细条面拌上一层糖浆;框内铺上一层芝麻仁,将面条倒入木框铺平,撒上一些果料,然后用刀切成型,晾凉即成。原料要用到:鸡蛋花、蜂蜜、生油、白砂糖、金糕、饴糖、葡萄干、青梅、瓜仁、精面粉、干面、芝麻仁、桂花等。
  关于萨其玛的传说还有这种:据说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满族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一定要吃点心,还不能重复!有一次萨将军出门打猎前,特别吩咐厨师要”来点新鲜的玩意儿“,若是不能令他满意,就可准备回乡下!负责点心的厨师一听,自然万分紧张,一个失神就将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厨师在情急之下,将碎碎的面皮拌入糖,糅合在一起,一边做一边心想“完了!”偏偏这时将军又催着要点心,厨师一火大骂了一句:“杀那个骑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想不到,萨将军吃了之后相当满意,问起这道点心的名字,厨师惊魂未定。随即回了句“萨其玛!”结果将军听成了“萨骑马”,想说自己姓萨又爱骑马,倒也挺妙的,还连声称赞,萨其玛因而得名。这个故事可还真就是不知道是哪个望文生义的家伙想出来糊弄小孩子的,实在是对萨其玛悠久历史和满洲食俗的一种冒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0:27:27 | 只看该作者

14.北京小吃油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精品,它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开,要求炒面不糊,冲无疙瘩。又叫做油炒面,是北京春、秋、冬季应时小吃,北京冬季果子店有卖“牛骨髓油沙面儿的。”是用牛骨髓炒小麦面而成的,吃后强筋壮骨,有火力,相传是蒙古食品。家庭中则用素油炒小麦白面,充作出门之干粮或久存。吃时,只需用开水一沏,加糖或加些芝麻盐,就可吃了。既可当早点或夜宵,或干脆当“快餐”吃。
  在庙会或街头的饮食摊子上,摆两把大铜壶,下边烧着火,壶内有滚开的水,此摊专卖茶汤和油茶。摆着一个个精致的小碗儿,还有盛在大盘子中的油炒面和茶汤面儿,外面罩着大玻璃罩子。其油茶中往往有爪子仁等果料,并把白糖掺在面中,用大铜壶之滚水冲开,用小碗儿卖给顾客。昔年几乎每条大街均在卖茶汤者。在北京西城大庙白塔寺正门前,有一个茶汤摊儿,真可谓三净:人净、物净、器皿净。大家都爱在此买碗茶汤或油炒面吃。那味儿极高,其所卖的茶汤是用壶内的滚水把盛在小碗中的糜子面,冲开,放上些红糖,再放个小勺儿,供顾客吃用。人们常说:“进出白塔寺走前门儿,进去喝油茶,回来喝碗茶汤定定神儿!”
  目前市场供应的油茶不知是偷懒还是怕成本高,不用牛骨髓油而用香油代替,有负于油茶的名称了。《故都食物百咏》中称:“一瓯冲得味殊赊,牛骨髓油炒面茶。不比散拉吐瑾好,却来说品产吾华。”并附注说:“油茶面即牛骨髓油炒面也,味颇不恶。虽不如散拉吐瑾之名贵,却为国产平民化之滋补品也。”散拉吐瑾肯定是西餐中的沙拉类食品,作者写就百咏时,大概是西餐刚被引进,故称其名贵,但油茶却是地道“产吾华”的食品,特别提出是“平民化之滋补品”,此语并非谬误。目前市场上供应的老年补钙强身壮骨粉类食品,正是用牛骨髓油为其原料制成的。其开发时间远不能与油茶相比了。
  油茶的果料齐全是一个特色,还可以放青红丝,葡萄干等。冲茶的大茶壶更使油茶颇具特色。其质地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
  原料:牛骨髓油、面粉、桂花汁、瓜子仁、白糖、黑白芝麻、核桃
  制作方法:锅内放入面粉,用微火搅炒半小时呈麦黄色时即熟,过细罗;熟面粉放回锅中,将牛骨髓油放在另一锅中,用旺火烧至要冒烟时,倒入熟炒面锅内搅拌均匀;将黑白芝麻仁用微火炒出香味,核桃仁炒熟、去皮、剁碎,连同瓜子仁一起放入熟炒面中拌匀,即成油炒面;吃时,将油炒面盛于小碗中,用开水冲搅成稠糊状,再放上白糖和桂花汁搅匀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0:28:12 | 只看该作者

15.北京小吃豆腐脑


  豆腐脑这一风味小吃,以其经济实惠、方便适口的特点、历数百年而不衰,至今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豆腐脑是北京小吃中,早晚供应的品种。豆腐脑的最大特点是豆腐的细嫩,故称豆腐中的脑,因此要掌握点卤的技巧。它要求熬浆用微火,不能溢锅,使豆腐脑不糊、不苦、不涩,勾卤时用急火,一开锅就行。卤的烹制要用鲜羊肉片和好口磨汤,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炖肉的技法熬卤,才能保持卤的新鲜。《故都食物百咏》中称:“豆腐新鲜卤汁肥,一瓯隽味趁朝晖。分明细嫩真同脑,食罢居然鼓腹旧。”还注说豆腐脑最佳之处在于细嫩如脑,才名副其实。它的口味应咸淡适口,细
嫩鲜美,并有蒜香味儿。
  豆腐脑除浇咸卤之外,还有一种甜豆腐脑,它用白糖加水熬开,勾淀粉的溜芡,上撒切碎的金糕、青梅和瓜仁。卖豆腐脑时,盛豆腐脑还有讲究,用平勺盛在碗内,碗中间豆腐脑要像小馒头似的凸出,然后浇卤,卤从“馒头”上流向碗的四周,浇完卤后,加蒜泥、辣椒油。豆腐脑是一种极嫩的豆腐,用一把扁平的勺子盛到碗里,然后加卤。卤是由黄花、木耳、口蘑、肉丝加团粉熬成。有回、汉之分。老豆腐和豆腐脑极相似,靠锅底部分呈面筋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0:28:42 | 只看该作者

16.北京白煮肉


  制作原料:去骨猪五花肉、酱油、蒜泥、腌韭菜花、酱豆腐汁、辣椒油。
  制作方法:将去骨猪肉横切成三、四条,再切成长块,刮洗干净,皮朝上放入锅肉,倒入清水,盖上锅盖,在旺火上烧开,再转微火煮2小时,用筷子一穿即入,捞出晾凉,撕去肉皮,切成薄片,整齐地排在盘内;把酱油、蒜泥、韭菜花、酱豆腐汁和辣椒油等,一起放在小碗内,随同肉片一起上桌。
  北京传统名菜,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约有 300多年历史,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北京"砂锅居"饭庄制作此菜最为著名。传说,清乾隆六年(1741),砂锅居初建时,用一口直径 133厘米的大砂锅煮肉,每天只进一口猪,以出售白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前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菜品特点:肉质香烂、肥而不腻、味道醇厚、最宜卷着荷叶饼或烧饼食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0:29:11 | 只看该作者

17.北京小吃扒糕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与凉粉一般同时出售。过去在出售时,摊贩不时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称:“色恶于今属扒糕,拖泥带水一团糟。嗜痂有癖浑难解,醋蒜熏人辣欲号。”还说扒糕的颜色灰黑,“见之欲呕”。扒糕的颜色虽不好看,但很多老北京人仍钟情于扒糕。主要是因为扒糕的原料“荞麦”有很大的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现在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是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疗的作用,是这些患者的首选食品之一。但荞麦属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9-6-3 10:42:05 | 只看该作者
馋死人了。。。。[s:3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9-6-3 11:19:55 | 只看该作者
嘿嘿,看来口水直掉啊,收藏了,下次去北京有好去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9-6-3 13:22:23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看到口水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9-6-4 09:17:45 | 只看该作者
到底是宫廷所在地,好吃的是多,便宜坊的烤鸭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2:01:26 | 只看该作者

18.北京小吃豌豆黄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糙豌豆黄儿”是用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放上小片金糕以为装点,通常都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去卖,经营此业的大多是京东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乡。
  “细豌豆黄儿”乃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黄,以纸盒盛之,每盒十块。它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2:02:24 | 只看该作者

19.北京小吃姜汁排叉


  姜汁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鲜姜去皮剁成细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矾末,一起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在轧面机上轧五六次,直轧到薄片均匀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面,叠起合成长条后,用刀切成宽2厘米、长5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入姜汁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汁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汁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是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辣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私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听到了,多欢喜去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2:03:03 | 只看该作者

20.北京小吃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北京小吃中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锅内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为后两种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烧至冒烟后,改用小火,此时将揉匀搅拌好的面团,500克分成40个均匀小球,人油锅前用手摁成圆饼,逐个下人油中,待饼膨起如球状,并呈金黄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除奶油炸糕外,还有黄米面炸糕和江米面炸糕(用水磨米,质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后发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适当揉进一点碱。制作时抓一块面约50-60克,用手指在中间按一个坑儿,包进豆沙馅,将口封严,随包随入温油炸至金黄色。此种炸糕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很受欢迎。
  还有一种烫面炸糕,先把水烧开后,倒人面粉搅拌均匀,面烫好后出锅分成大块,摊开晾凉,对上发面和适量碱面,揉匀揪成小剂,摁扁,包上用红糖、桂花、面干拌匀制成的馅儿,用温油炸。此种炸糕外焦酥,里软嫩,易消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2:03:31 | 只看该作者

21.北京小吃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
  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 维 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居各种鲜果之首,每100克鲜枣肉中含量达300-600毫克,人体利用率平均为86.3%。中医认为枣肉味甘性温,有补脾和胃、养气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贫血心悸、烦躁多梦等症。卷果主料为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
  制作方法:将山药1500克去皮剁碎,大枣500克去核,果料切碎,两料拌匀后稍加水和面粉,搅拌均匀,用油皮将拌匀的料裹包好,上笼蒸5分钟;准备消毒过的干净豆包布一块,将蒸得的原料趁热置于布上,捏成三角状长条,凉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块,入七成热的油锅,炸成焦黄色时捞出;另用锅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将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软绵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09:07:47 | 只看该作者

22.北京小吃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爱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頤》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爱窝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09:08:17 | 只看该作者

23.北京小吃豆面糕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 本帖最后由 aeonhades 于 2009-6-5 09: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纪录片之家

GMT+8, 2024-11-2 10:03 , Processed in 0.0761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