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家.十七岁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266|回复: 1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片] [BT][英国][纪录][BBC.艺术的力量][8集全][MKV/5.78G][英语/中字]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31 13:4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文名称:BBC 艺术的力量
英文名称:BBC Power of Art
别名: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
资源类型:MKV
发行时间:2006年
电视台:BBC TWO
主持人:Simon Schama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简介:
字  幕:英文
视频编码: Xvid
视频比率: ~1570
屏幕尺寸: 640x352
帧 速 率: 25
音频编码: AC3
音频比率: 192 kbps 48Khz
声  道: 2
持续时间: 60 minutes
集  数: 8 + 1 extra
文间大小: 743 mb + extra is 243mb

简要介绍:

相信大家对 的《英国史》一定还记得吧,这次他将带我们作一趟艺术之旅。这部八集的BBC系列片将给我们详细讲解以下八位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创作.

1、Caravaggio 卡拉瓦乔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1573一1610)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早期,他曾从米兰的西蒙.彼得尔查诺学习,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是,对他的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当然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伦巴底的现实生活。大约在16世纪如年代,他来到了罗马,开始寻找和开辟自己的艺术道路。
他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篮的孩子>(1589)、<酒神巴库斯>1589)、<逃往埃及途中>(1590)、(弹曼陀玲的姑娘)(1595)以及<女卜者>(1588—1590)等,这些作品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一生,从生活到艺术,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约在1590年,他为圣.路易得热。德.法兰切日教堂画了著名的祭坛画<使徒马太和天使>。在画面上,有两个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马太完全是一个农民的样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写字。由于这个人物画得十分粗野,结果引起了订货人的不满。卡拉瓦乔对宗教画的理解是: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这种把宗教题材世俗化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由于这幅作品遭到了拒绝,画家只好另外又补画 了一幅。在1602一1604年间,他又完成了另一幅出色的祭坛画(基督下葬),这里同样没有激动不安的殉教气氛,基督好像是一位死于贫困的普通人。1605—1606年间他又画了一幅和<基督下葬>性质相同的作品,这就是为圣马利亚.德拉.斯卡拉教堂所作的(圣母之死)的祭坛画。这幅画,构图的中心是圣母玛利亚,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围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乡野村夫。这样的画面如同是真实生活的一幕,没有丝毫的美化,也没有表现出圣母的神圣与荣光,正是由于这样,订货人以对圣母的不敬为借口把它拒绝了。


2、Bernini 贝尼尼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生于1598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去世。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对于贝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贝尼尼生于拿波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据说,他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在贝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在1619年(也有人认为是在1623年)作的《大卫》就是其中之一。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象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贝尼尼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当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尼尼大加赏识。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华的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的成功,标志着贝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在这件作品中,贝尼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
贝尼尼的肖像雕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这类作品多般华丽有余,个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划。第二类是他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在制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时,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现得更为生动些。晚期,1665年他曾被法王路易十四邀请到法国参加设计卢浮宫的东正面。但这时贝尼尼的雕塑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倾向,而人文主义色彩淡薄了,现实主义的因素也减少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虽然在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生气和创新。
贝尼尼不但是著名的雕塑家、建筑师, 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关于这一点很少有人提起,其实他一生所作的一百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优秀之作。另外,他还画了一些漫画作品,贝尼尼也是17世纪著名的漫画家。贝尼尼本质上是一位充满信仰的人。他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但贝尼尼是独一无二的:一些艺术家会同样地充满热情,另一些艺术家则一样富有创造力,但在整个艺术史上可能不会再出现一位为信仰而战的更伟大的战士了。

3、Rembrandt 伦勃朗

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
荷兰画家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
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
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们共有九个孩子。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迭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从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的正式谴责为“罪恶的生活”。由于他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的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伦勃朗最有名的是《夜巡》。这是一幅无价的珍品,但却也因为这副画,使得伦勃朗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
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但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各种阶层做肖像画,故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个时候,荷兰有一个成功的画家伦勃朗。伦勃朗早年得志,当时他的画在荷兰十分的受欢迎,故而生活十分优越。伦勃朗的妻子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女儿,为了维持家庭的体面,伦勃朗购买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也供给着妻子几个兄弟无度的挥霍。
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1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地方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这就是以后最为著名的《夜巡》。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乾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的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而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伦勃朗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去世了。
那幅《夜巡》被民兵们带回去之后,因为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就自行把周遍裁掉,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泥炭的灰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煤灰,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黯淡,以至于18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他取名《夜巡》。现在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当我们凝视的时候,仿佛感到画布上有生命在流动...
伦勃朗是一个为了绘画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当他走进画室,也许就连着几个星期对外界不闻不问完全投入到了绘画中去,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伦请了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年轻村妇来做保姆,后来又和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下子整个阿姆斯特丹都兴奋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丑闻,这是一种通奸,整个小市民阶层陷入了一个有机会对高贵的灵魂泼脏水而兴奋的境地,每个人都在看好戏,每个人都在对画家进行嘲笑,而加尔文教派的牧师也开始谴责那个村妇,这下一场更猛烈的风暴爆发了。再也没有人上门请伦勃朗来作画了,只有各种债主开始上门讨债。伦勃朗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
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沉沦,荷兰画派自此也开始没落。

4、David 大卫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
法国古典主义画家。画风严谨,技法精工。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这时期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

5、Turner 泰纳

泰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 ~ 1851﹞

泰纳与他同时代的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同被认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大师。
泰纳出身寒微,因此他工作十分勤奋,于 14 岁时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他在蒙洛医生﹝Dr. Thomas Monro﹞家里度过的许多夜晚,对他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蒙洛是一位富有的艺术爱好者,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画家。在蒙洛的首肯下,这些画家经常临摹他所收藏的水彩画。水彩画这种绘画方式适于捕捉变化多端的英国天气和光线,泰纳因此一生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精确描绘英国小镇和乡村风光。但是他很快就发展了一种更动人心魄的风格,即暴风雨天气下的景物更撼人心魄,因此确定了其作品的基调。
泰纳雄心勃勃,不久后开始尝试当时声望更高的油画。这种绘画不但更昂贵、也更费气力。1796 年,泰纳二十一岁,他的第一幅油画作品《海上渔民》﹝Fishermen at Sea﹞在皇家美术馆展出。这幅习作以震撼人心的笔触描绘了深夜海上的渔民,当时引起了轰动。
泰纳喜欢从大自然产生的动人心魄的效果中汲取灵感,包括暴风雨、极端恶劣或美妙的天气,尤其是光的效果。因此他经常出外旅行写生,开始是为了寻找如画的风景,如古堡或修道院的废墟。但逐渐地,他开始愈来愈多地在苏格兰、韦尔斯和英格兰北部寻找更富于浪漫情调的蛮荒景色。1802年,他曾到法国和瑞士境内雄伟壮丽的阿尔卑斯山旅行。泰纳后来又到威尼斯和它的泻湖旅游,并且对这城市怀着痴情倒。威尼斯之行使泰纳的画摆脱了古典派的形式,变得更加明快、轻松,特别是色彩更为绚丽。
在泰纳创作自己晚期的成熟作品时,他已经超越同时代的传统习俗,创作出几乎为现代人的趣味而画出的作品。他从模仿过去大师们的作品开始他的绘画生涯,却以开创新的风格而结束一生,而这种风格却是到了本世纪才得到人们的赞赏。

6、Van Gogh 梵高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而这种色调与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精神又如此吻合。“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7、Picasso 毕加索

Pablo Picasso 帕布洛·毕加索

帕布洛·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尽管从半个世纪以来,毕加索参加了法国绘画的一切冒险,他终归还是西班牙人.在其思想,秉性中带着奢侈,悲惨和沉重的西班传统.他在自己的油画、雕塑、版画和陶器中挥霍着它,但却从未用竭,这点是非常显著的.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画家比他更多地消融于法国风俗精神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证明自己比他更忠实于根.在毕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点、他的作品.
毕加索的父亲若泽·卢依兹·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是马略尔卡人,祖籍热那亚.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
1907年,当他在洗衣船那间破画室向困惑的朋友们出示他的《阿维尼翁姑娘》一画时,那正是刚刚翻开美术史新的一页的时刻.它已不单单是一幅画,它是一个事件,一个日期,一个出发点,它揭示了自己的形状,结构,外表和内部,底面.而当毕加索这样地去表现它们时,立体主义便诞生了.

8、Rothko 罗斯科

Mark Rothko 马克?罗斯科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生于俄国的犹太人,1910 移民美国。年青时以兼职赚取费用求学,当过演员、场记、画家、待者、挨过饿。1929年成为一所犹太教会的兼职教师,亦是 表现主义 (Ten) 十的创始成员。因患病、沮丧、忧郁、酗酒及服用过量镇定剂和抗忧郁药物,导致于1970年切断静脉自杀身亡。
  1. [英国][纪录][BBC.艺术的力量][8集全][MKV/5.78G][英语/中字]
复制代码
  1. [img]http://p0.images22.51img1.com/6000/jlpzj/0e316d200aaf999a3f211c241858891d.jpg[/img]

  2. 中文名称:BBC 艺术的力量
  3. 英文名称:BBC Power of Art
  4. 别名: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
  5. 资源类型:MKV
  6. 发行时间:2006年
  7. 电视台:BBC TWO
  8. 主持人:Simon Schama
  9. 地区:英国
  10. 语言:英语
  11. 简介:
  12. 字  幕:英文
  13. 视频编码: Xvid
  14. 视频比率: ~1570
  15. 屏幕尺寸: 640x352
  16. 帧 速 率: 25
  17. 音频编码: AC3
  18. 音频比率: 192 kbps 48Khz
  19. 声  道: 2
  20. 持续时间: 60 minutes
  21. 集  数: 8 + 1 extra
  22. 文间大小: 743 mb + extra is 243mb

  23. 简要介绍:

  24. 相信大家对 的《英国史》一定还记得吧,这次他将带我们作一趟艺术之旅。这部八集的BBC系列片将给我们详细讲解以下八位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创作.

  25. 1、Caravaggio 卡拉瓦乔

  26.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1573一1610)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早期,他曾从米兰的西蒙.彼得尔查诺学习,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是,对他的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当然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伦巴底的现实生活。大约在16世纪如年代,他来到了罗马,开始寻找和开辟自己的艺术道路。
  27. 他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篮的孩子>(1589)、<酒神巴库斯>1589)、<逃往埃及途中>(1590)、(弹曼陀玲的姑娘)(1595)以及<女卜者>(1588—1590)等,这些作品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一生,从生活到艺术,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约在1590年,他为圣.路易得热。德.法兰切日教堂画了著名的祭坛画<使徒马太和天使>。在画面上,有两个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马太完全是一个农民的样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写字。由于这个人物画得十分粗野,结果引起了订货人的不满。卡拉瓦乔对宗教画的理解是: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这种把宗教题材世俗化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由于这幅作品遭到了拒绝,画家只好另外又补画 了一幅。在1602一1604年间,他又完成了另一幅出色的祭坛画(基督下葬),这里同样没有激动不安的殉教气氛,基督好像是一位死于贫困的普通人。1605—1606年间他又画了一幅和<基督下葬>性质相同的作品,这就是为圣马利亚.德拉.斯卡拉教堂所作的(圣母之死)的祭坛画。这幅画,构图的中心是圣母玛利亚,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围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乡野村夫。这样的画面如同是真实生活的一幕,没有丝毫的美化,也没有表现出圣母的神圣与荣光,正是由于这样,订货人以对圣母的不敬为借口把它拒绝了。


  28. 2、Bernini 贝尼尼

  29.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生于1598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去世。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30. 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对于贝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31. 贝尼尼生于拿波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据说,他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在贝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在1619年(也有人认为是在1623年)作的《大卫》就是其中之一。
  32.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象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贝尼尼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当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尼尼大加赏识。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华的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的成功,标志着贝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在这件作品中,贝尼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
  33. 贝尼尼的肖像雕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这类作品多般华丽有余,个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划。第二类是他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在制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时,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现得更为生动些。晚期,1665年他曾被法王路易十四邀请到法国参加设计卢浮宫的东正面。但这时贝尼尼的雕塑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倾向,而人文主义色彩淡薄了,现实主义的因素也减少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虽然在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生气和创新。
  34. 贝尼尼不但是著名的雕塑家、建筑师, 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关于这一点很少有人提起,其实他一生所作的一百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优秀之作。另外,他还画了一些漫画作品,贝尼尼也是17世纪著名的漫画家。贝尼尼本质上是一位充满信仰的人。他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但贝尼尼是独一无二的:一些艺术家会同样地充满热情,另一些艺术家则一样富有创造力,但在整个艺术史上可能不会再出现一位为信仰而战的更伟大的战士了。

  35. 3、Rembrandt 伦勃朗

  36. 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
  37. 荷兰画家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
  38. 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
  39. 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们共有九个孩子。
  40.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迭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41. 从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42.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的正式谴责为“罪恶的生活”。由于他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的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43.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44. 伦勃朗最有名的是《夜巡》。这是一幅无价的珍品,但却也因为这副画,使得伦勃朗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
  45. 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但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各种阶层做肖像画,故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个时候,荷兰有一个成功的画家伦勃朗。伦勃朗早年得志,当时他的画在荷兰十分的受欢迎,故而生活十分优越。伦勃朗的妻子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女儿,为了维持家庭的体面,伦勃朗购买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也供给着妻子几个兄弟无度的挥霍。
  46. 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1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地方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这就是以后最为著名的《夜巡》。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乾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的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而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伦勃朗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去世了。
  47. 那幅《夜巡》被民兵们带回去之后,因为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就自行把周遍裁掉,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泥炭的灰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煤灰,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黯淡,以至于18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他取名《夜巡》。现在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当我们凝视的时候,仿佛感到画布上有生命在流动...
  48. 伦勃朗是一个为了绘画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当他走进画室,也许就连着几个星期对外界不闻不问完全投入到了绘画中去,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伦请了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年轻村妇来做保姆,后来又和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下子整个阿姆斯特丹都兴奋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丑闻,这是一种通奸,整个小市民阶层陷入了一个有机会对高贵的灵魂泼脏水而兴奋的境地,每个人都在看好戏,每个人都在对画家进行嘲笑,而加尔文教派的牧师也开始谴责那个村妇,这下一场更猛烈的风暴爆发了。再也没有人上门请伦勃朗来作画了,只有各种债主开始上门讨债。伦勃朗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
  49. 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沉沦,荷兰画派自此也开始没落。

  50. 4、David 大卫

  51.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
  52. 法国古典主义画家。画风严谨,技法精工。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这时期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

  53. 5、Turner 泰纳

  54. 泰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 ~ 1851﹞

  55. 泰纳与他同时代的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同被认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大师。
  56. 泰纳出身寒微,因此他工作十分勤奋,于 14 岁时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他在蒙洛医生﹝Dr. Thomas Monro﹞家里度过的许多夜晚,对他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蒙洛是一位富有的艺术爱好者,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画家。在蒙洛的首肯下,这些画家经常临摹他所收藏的水彩画。水彩画这种绘画方式适于捕捉变化多端的英国天气和光线,泰纳因此一生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精确描绘英国小镇和乡村风光。但是他很快就发展了一种更动人心魄的风格,即暴风雨天气下的景物更撼人心魄,因此确定了其作品的基调。
  57. 泰纳雄心勃勃,不久后开始尝试当时声望更高的油画。这种绘画不但更昂贵、也更费气力。1796 年,泰纳二十一岁,他的第一幅油画作品《海上渔民》﹝Fishermen at Sea﹞在皇家美术馆展出。这幅习作以震撼人心的笔触描绘了深夜海上的渔民,当时引起了轰动。
  58. 泰纳喜欢从大自然产生的动人心魄的效果中汲取灵感,包括暴风雨、极端恶劣或美妙的天气,尤其是光的效果。因此他经常出外旅行写生,开始是为了寻找如画的风景,如古堡或修道院的废墟。但逐渐地,他开始愈来愈多地在苏格兰、韦尔斯和英格兰北部寻找更富于浪漫情调的蛮荒景色。1802年,他曾到法国和瑞士境内雄伟壮丽的阿尔卑斯山旅行。泰纳后来又到威尼斯和它的泻湖旅游,并且对这城市怀着痴情倒。威尼斯之行使泰纳的画摆脱了古典派的形式,变得更加明快、轻松,特别是色彩更为绚丽。
  59. 在泰纳创作自己晚期的成熟作品时,他已经超越同时代的传统习俗,创作出几乎为现代人的趣味而画出的作品。他从模仿过去大师们的作品开始他的绘画生涯,却以开创新的风格而结束一生,而这种风格却是到了本世纪才得到人们的赞赏。

  60. 6、Van Gogh 梵高

  61.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62. 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63.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64.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65.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66.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67.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68.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69.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70.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71.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72.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73.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74.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而这种色调与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精神又如此吻合。“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75. 7、Picasso 毕加索

  76. Pablo Picasso 帕布洛·毕加索

  77. 帕布洛·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尽管从半个世纪以来,毕加索参加了法国绘画的一切冒险,他终归还是西班牙人.在其思想,秉性中带着奢侈,悲惨和沉重的西班传统.他在自己的油画、雕塑、版画和陶器中挥霍着它,但却从未用竭,这点是非常显著的.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画家比他更多地消融于法国风俗精神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证明自己比他更忠实于根.在毕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点、他的作品.
  78. 毕加索的父亲若泽·卢依兹·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是马略尔卡人,祖籍热那亚.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
  79. 1907年,当他在洗衣船那间破画室向困惑的朋友们出示他的《阿维尼翁姑娘》一画时,那正是刚刚翻开美术史新的一页的时刻.它已不单单是一幅画,它是一个事件,一个日期,一个出发点,它揭示了自己的形状,结构,外表和内部,底面.而当毕加索这样地去表现它们时,立体主义便诞生了.

  80. 8、Rothko 罗斯科

  81. Mark Rothko 马克?罗斯科
  82.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生于俄国的犹太人,1910 移民美国。年青时以兼职赚取费用求学,当过演员、场记、画家、待者、挨过饿。1929年成为一所犹太教会的兼职教师,亦是 表现主义 (Ten) 十的创始成员。因患病、沮丧、忧郁、酗酒及服用过量镇定剂和抗忧郁药物,导致于1970年切断静脉自杀身亡。
复制代码
纳米盘下载: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本帖最后由 xyxzy 于 2008-12-31 17:5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鲜花 +1200 收起 理由
xizizi + 1200 感谢您的分享哦^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2-31 14:23:17 | 只看该作者
很经典的纪录片 谢谢分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2-31 14:40:52 | 只看该作者
此片和英国史一样都是相当经典的系列专题 推荐大家都看一看 继续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2-31 14:57:16 | 只看该作者
很经典的!值得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2-31 14:58:2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资源,看看提高修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2-31 15:12:15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个片子

下来看看,了解下也好。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2-31 16:16: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资源,看看提高修养

评分

参与人数 1家元 -10 收起 理由
xyxzy -10 复制他人回复属灌水行为,下不为例 ^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2-31 17:57:38 | 只看该作者

what is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private life of art masterpiec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private life of  art masterpiec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2-31 18:13:1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新年的头一个月,我可是有福啰。
艺术的主题终于来了.
谢谢楼主发的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2-31 18:42:3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我喜欢,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12-31 18:57:56 | 只看该作者
网盘下不来 要下BT的 谢谢分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12-31 19:14:32 | 只看该作者
这种片子也有呀,普及艺术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12-31 19:45:0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楼主
好片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12-31 20:12:25 | 只看该作者
新年快乐!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12-31 20:13:51 | 只看该作者
刚在射手网找了下,有字幕哦~赶快下,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12-31 20:17: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12-31 20:4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下附件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12-31 21:24:45 | 只看该作者
哈 还要回复两次才得一见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12-31 23:09:56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底~~再为小家做次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12-31 23:12: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资源,看看提高修养

评分

参与人数 1家元 -10 收起 理由
xyxzy -10 复制他人回复属灌水行为,下不为例 ^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纪录片之家

GMT+8, 2025-1-13 08:51 , Processed in 0.09442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