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color=dimgray><IMG alt="" src="http://img1.sc001.com.cn/auction/97/97026726.jpg" border=0></FONT></FONT></P><FONT size=3><FONT color=dimgray>
<P align=center><BR>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FONT></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color=dimgray>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FONT></FONT></P><FONT size=3><FONT color=dimgray>
<P align=center><BR>“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P>
<P align=center>“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P><BR>
<P align=center>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P>
<P align=center>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P>
<P align=center>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P>
<P align=center>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P>
<P align=center>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BR><BR>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P>
<P align=center>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P>
<P align=center>《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P>
<P align=center>这说明古琴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P>
<P align=center>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P><BR><BR><BR>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i297.photobucket.com/albums/mm232/snowdance8888/375acf8d.jpg" border=0></P>
<P align=center>复制汉代名琴——绿绮</P><BR>
<DIV align=center><EMBED style="FILTER: alpha(opacity=100 Style=3 FinishOpacity=0)black(); style: " src=http://www.yizhousy.cn/yzsy-front/download/download/ac79b74607d696288ca8f21879e6a5d7.wma width=310 height=28 type=video/x-ms-asf loop="-1" autostart="TRUE" volume="0"></DIV><BR>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i10.tinypic.com/3zktrv6.gif" border=0></P>
<P align=center><BR><B><FONT size=4>古琴结构</FONT></B></P>
<P align=center><BR>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像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P>
<P align=center><BR>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BR><BR>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BR><BR>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BR><BR>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BR>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BR>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R><BR>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P>
<P align=center><BR><FONT size=4><B>古琴的定弦</B></FONT></P><B><FONT size=4></FONT></B>
<P align=center><BR> 古琴调式有35种,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BR>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 <BR><BR>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P><BR>
<P align=center><FONT size=4><B>古琴造型</B></FONT></P><B><FONT size=4></FONT></B>
<P align=center><BR>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i10.tinypic.com/3zktrv6.gif" border=0></P>
<P align=center><BR><B><FONT size=4>古琴演化</FONT></B></P><B><FONT size=4>
<P align=center><BR></FONT></B>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BR><BR><B><FONT size=4>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识特点</FONT></B></P><B><FONT size=4>
<P align=center><BR></FONT></B>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张越、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BR><BR><IMG alt="" src="http://i10.tinypic.com/3zktrv6.gif" border=0></P>
<P align=center><BR><FONT size=4><B>古琴名曲</B></FONT></P><B><FONT size=4></FONT></B>
<P align=center><BR>十大古琴曲<BR> 1、广陵散 2、高山流水 3、平沙落雁 4、酒狂 5、关山月<BR> 6、潇湘水云 7、阳关三叠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幽兰<BR><BR>其他著名古琴曲<BR> <BR> 普庵咒 长门怨 阳春 白雪 长清 离骚 龙翔操<BR> 梧叶舞秋风 墨子悲丝 孔子读易 秋塞吟 雉朝飞 孤馆遇神<BR> 凤求凰 秋江夜泊 捣衣 鸥鹭忘机<BR></P>
<P align=center> <BR><FONT size=4><B>传世名琴</B></FONT></P>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 </P>
<P align=center>唐 代<BR> 春雷琴·连珠式<BR>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BR> 春雷琴·伏羲式<BR> 大圣遗音琴·伏羲式<BR> 大圣遗音琴·灵机式<BR> 独幽琴·灵机式<BR> 太古遗音琴·师旷式<BR> 梅花落琴·仲尼式<BR> 老龙吟琴·响泉式<BR> 一池波琴·神农式<BR> 飞泉琴·连珠式<BR> </P>
<P align=center> 宋 代<BR> 玉壶冰琴·神农式<BR> 混沌材琴·伶官式<BR> 万壑松琴·仲尼式<BR> 铁客琴·凤势式<BR> 海月清辉琴·仲尼式<BR> </P>
<P align=center> 明 代<BR> 壑雷琴·落霞式<BR> 中和琴·列子式<BR> 祝公望琴·焦叶式<BR> 鹤鸣秋月琴·鹤鸣秋月式<BR></P>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i10.tinypic.com/3zktrv6.gif" border=0></P>
<P align=center><BR><FONT size=4><B>古琴流派<BR></B></FONT><BR> 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P>
<P align=center>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作是广陵散。<BR>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BR>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BR>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BR>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蜀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BR> 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BR><BR><FONT size=4><B>古琴名家</B></FONT></P><B><FONT size=4></FONT></B><BR>
<P align=center> 古代名家:<BR> 伯牙(春秋) 师旷(春秋) 师襄(春秋) 师文(春秋) 孔子(春秋) </P>
<P align=center>司马相如(西汉) 扬雄(西汉) 蔡邕(东汉)<BR> 蔡文姬(东汉蔡邕之女) 诸葛亮(三国) 周瑜 (三国) 姜维(三国) </P>
<P align=center>嵇康(东晋) 阮籍(东晋) 赵耶利(唐代)<BR> 薛易简(唐代) 董庭兰(唐代) 苏轼(北宋) 郭楚望(南宋) </P>
<P align=center>毛敏仲(南宋郭楚望之徒) 严天池(明末) <BR> 徐青山(明末) 祝桐君(清末) 张孔山(清末) 杨宗稷(清末民国) <BR></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近代名家:<BR> 徐元白 (新浙派)管平湖(九嶷派) 吴景略(虞山派) 王燕卿(梅庵派) 徐立孙(梅庵派)吴兰荪(虞山派)<BR> 张子谦(广陵派) 刘少椿(广陵派) 梅曰强(广陵派) 顾梅羹(泛川派) 夏一峰(泛川派)查阜西(泛川派)<BR></P>
<P align=center> 现代名家:<BR> 龚一(师承:张子谦、徐立孙等人) 成公亮(广陵派 师承:张子谦 刘景韶) 丁承运(泛川派 师承:顾梅羹、张子谦) 李祥霆(后现代派) </P>
<P align=center>吴文光(现代派 其父乃吴景略) 刘赤城(梅庵派 师承:徐立孙) 陈长林(闽派 )<BR> 李禹贤(闽派) 吴钊(师承:吴景略) </P>
<P align=center>杨青(师承:管平湖嫡传弟子王迪等人) 戴晓莲(师承:张子谦)<BR> 谢导秀(岭南派)<BR></P>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i10.tinypic.com/3zktrv6.gif" border=0></P>
<P align=center><BR> <FONT size=4><B>古琴美学</B></FONT></P><FONT size=4><B>
<P align=center><BR></B></FONT>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BR><BR>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风格审美准则。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有些见于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于零星的诗文中。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BR><BR>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它的内涵和外延,企图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BR> 十六法亦可组成四组: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十六法的提纲和内容以抽象性、文学性和形象化的描述为多,实际配合技巧实践的理论少,故容易导致偏向唯美形式主义。<BR><BR> 另一位是明末清初琴坛上重要人物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思想的影响,写成了琴学最重要的论著《溪山琴况》。徐上瀛,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其《溪山琴况》见于《大还阁琴谱》。二十四况虽比十六法多出了八个范畴,基本上二者的结构都是以一系列美学范畴来组织成文的。二十四况内容中亦有部分与十六法相同。<BR> 此二家的影响可分别以“中正和平”、“清微淡远”两句来总括。前者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观念在音乐上的体现;後者则为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澹泊明志、虚静等思想和人生观在音乐上的落实。<BR></P>
<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i10.tinypic.com/3zktrv6.gif" border=0><BR><BR> <FONT size=4><B>记谱法</B></FONT></P><FONT size=4><B>
<P align=center><BR></B></FONT> 1.文字谱<BR> 为一篇详细说明弹奏法的文字,不直接记音高和节奏。今世仅存的文字谱为南朝梁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现今演奏的《碣石调幽兰》就是根据该谱打出的。<BR> 2.减字谱<BR> 相传为唐代曹柔根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属于指法谱(Tablature)。<BR> 一个字块通常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半部表示左手指法及徽位,下半部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传统演奏形式<BR><BR> <FONT size=4><B>古琴琴谱</B></FONT></P><FONT size=4><B>
<P align=center><BR></B></FONT> 古琴琴谱现在存世共一百五十余部,历代重要的琴谱琴书如下: <BR> 唯一现存的文字谱: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调幽兰》(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P>
<P align=center> 最早的减字谱: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BR> 汉代最重要的琴谱琴书:扬雄《琴清英》、诸葛亮的《琴经》。<BR> 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1425)。<BR> 明代重要琴谱:《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太古遗音》、《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BR> 清代重要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天闻阁琴谱》、《枯木禅琴谱》、《琴学丛书》。<BR> 民国及现代:《梅庵琴谱》、《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汇编》、《古琴曲集》。<BR><BR><IMG alt="" src="http://www.sishu.cn/bbs/attachment/23_1117.jpg" border=0></P>
<P align=center>文字琴谱《碣石调幽兰》</P></FONT></FONT>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