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家.十七岁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讯] 植物采集史上的独行侠——弗兰克·沃德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8 21:1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弗兰克·沃德小史

弗兰克·沃德(Franke Ward,1885—1958),1885年11月6日出生于英国兰克夏郡的威辛坦,他的父亲是名植物学教授。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他极喜欢读书,尤其是探险类书籍。在读过斯克里姆伯的《植物地理》后,他成了一个旅游迷:“那些图片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极为渴望亲眼看到热带雨林。”这个从小就怕蛇却又经常孤身在外宿营、有着独立思想的孩子,在他日后跨越45年的22次采集探索旅行中,走遍了缅甸、西藏,以及阿萨姆邦最偏远的角落采集植物,为英国引进了上百个杜鹃品种,并因此获得“独行侠”的美誉。他不仅是一名杰出的植物猎人,而且也是不算突出却相当高产的作家,他先后出了14本书,同全世界的读者一起分享他的冒险经历,其中的《绿绒蒿的故乡》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不安讲坛的教师
1904年,从伦敦哈默史密斯的圣保罗学校毕业后,19岁的金登·沃德进入剑桥大学的基督学院读自然科学。但是,1906年父亲的过早去世,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他不得不考虑尽快找份工作。于是他加快了学习的速度,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学业(通常是3年),毕业时取得乙级荣誉学位。随后,他接受了一份有机会去国外旅游的工作,于1907年乘船来到中国,成为上海公立学校的教师。途中,金登·沃德在新加坡短暂停留两天,终于实现了他探索热带雨林的梦想。他徒步走到内陆,穿过了热带丛林。当夜晚来临时,他仰望着星空,欣然露宿在热带植物的怀抱中。

在上海做教师期间,金登·沃德阅读了约瑟夫·胡克的《喜马拉雅山日志》、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的《岛屿生活》、亨利·贝茨的《亚马逊河上的博物学家》。受其中浪漫的探险精神所鼓舞,暑假期间,他又只身前往新加坡,探索了爪哇岛和婆罗洲。他渴望找到华莱士书中所描述的瓶子草,却一无所获,这个心愿直到数年后他游历新加坡和阿萨姆邦时才最终得以完成。回到上海后,他不太热心地教着书—在他心目中,教职不过是谋生手段而已。两年后,为了周游中国,他干脆向学校递交了离职报告,而校方对此丝毫也不感到意外。

美国动物学家马尔柯姆·P·安德森从朋友处听说了金德·沃德,觉得他很适合参加野外考察,便邀请他参加自己组织的探险考察。这次考察将横穿中国中西部,直达甘肃南部,沿途收集动物标本。

1909年9月,探险队出发。毫无经验的金登·沃德一路协助其他队员,很快成为队伍中的骨干。这期间,他采集了为数不多的植物样本,后来送给了剑桥大学的植物学院。

1910年,他回到上海,重执教鞭。但是,“对旅游的渴望使我无法自拔”,他迫不及待地想再踏旅途。幸运的是,1911年1月,他接到阿瑟·基尔平·布历的来信,邀请他参加在云南的植物采集考察。毫无疑问,作为采集新手,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他随即离开上海,长途跋涉前往云南大理府(今大理),开始了第一阶段的考察。搭船走了两段路,又乘火车,接着又是慢吞吞的蒸汽船, 2月26日,他骑着毛驴来到中国边境。

随着文明社会一步步被抛在身后,金登·沃德开始逐渐体会到了任务的艰巨性,也开始感到焦虑和寂寞:“第一晚,我从来没有这样鲜明地感受到那种令人失去勇气的孤独感,等着我去探索的小径都好像有了生命,手牵手一起嘲笑我的无知和软弱。”

在前往腾越的路上,金登·沃德在探索完一条偏离了大路的小径后迷路了,同时还接连被不听话的驴子摔下来。到达腾越时,已经浑身是伤了。

处理好伤口后的一个清晨,天气晴朗,他沿着点缀龙胆根、兰花和玫瑰花的山路出发了。两周后,他进入了偏远的山谷,迎接他的,是遍地杜鹃、茶花、樱草和鸢尾花。一路上的美景,让他赏心悦目,沉醉不已。但令他不自在的是,这一地区很少有欧洲人造访,所以无论他走到那里,总会引来一群旁观者。令人懊恼的是,有的旁观者还不仅仅是好奇而已。有一次,他最珍爱的家当—暖水瓶不见了,这让他很生气。所以,3月31日,当他到达了大理府后,就雇佣了两个中国人 —金和宋,一是为了旅途上能有人帮助自己照看行李,二是熟悉当地环境,便于与当地人打交道。这两个人在此后的旅程中,一直和他在一起。


樱草

4月7日,这一小队人离开了大理府,北向来到了长江上游河段,随后转向西行,向澜沧江附近的德钦进发。可意外的事又发生了,向西跨过分水岭的第二天,他们经过一段险峻的上坡路行进到丽梯坪高地后,金登·沃德让篷车先走,自己则在金的陪伴下到旁边的森林去狩猎山鸡。金觉得不舒服,先行返回,剩下金登·沃德一人穿行在杉木林和竹林中。他不时被周围的植物奇观所吸引,渐渐偏离了大路。经过两个小时无目的的漫游后,他认为自己又回到了大路上,不料判断失误。之后,他又非常不明智地决定顺着小河走到韦西,以便节约时间,却碰到一丛密密的竹林。接近傍晚时,他已完全迷失了方向。

金登·沃德只好在野外过了一夜,身上除了一件旧雨衣,就只有一支只剩下一筒弹药的猎枪防身,他甚至连生火的火柴都没有。

一夜辗转反侧。次日,金登·沃德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大滩雨水中。他朝着昨天看到的一个大山谷走去,很快来到了一条满是足迹的山路上。顺着这条路走了3个小时后,他才发现自己完全走错了方向!腹中空空,衣服又是湿的,他此时的处境十分悲惨。好在他明智地决定原路返回,一路上,靠杜鹃花果腹,结果落得个胃痛难忍(有些杜鹃属的植物是有毒的)。他好不容易射中了一只鸟,这一枪不仅杀死了它,还把它几乎都烧光了。除了羽毛、内脏、以及鸟嘴,他把它全部塞进肚子里。

他终于转回了前一天经过的羊圈。这里离大路还有一段距离,他又试着走了另一条捷径,结果再次迷路。等到他终于找到大路、到达韦西时,已是日落西山了。他敲了一所农舍的门,一个老妇人开了门。她高举着松枝火把,费力地打量着黑漆漆的门外:“天啦,是那个外国人!”她吃惊地大叫着跑回屋里喊来了她的丈夫。金登·沃德总算松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看来我在这个山区的名气还不小呢!”

5月中旬,金登·沃德到了德钦,安顿下来了。但是,到了7月末,他收到消息,说英军已攻入拉萨,为了报复,中国人要杀死所有在华英国人。如果再独自呆在德钦,人身安全将会没有保障,金登·沃德于是决定北上300千米前往其他欧洲人驻扎的巴塘。等他慌慌张张来到巴塘后,却发现英军入侵拉萨的消息只是谣传。他沮丧地回到德钦—此时已经浪费了宝贵三个星期了,10份,金登·沃德又听说中国南方发生了革命。11月1日,他离开德钦南下腾越。为了方便沿途采集种子,他从西部沿怒江南下。尽管中国军方已禁止他在这个地区考察,他还是决定碰碰运气。路上他遇到了革命部队,可能军人们看他不过是进行科学考察,对他并不在意,还很客气地保证他能够安全通过沿途村落,这让他大大松了一口气。

1911年12月中旬,精疲力竭的他来到腾越的安全地带。此时的他已锻炼成为一个成熟的植物猎人,他给布历送回了不少植物的新品种,例如腺瓣虎耳草、矮龙胆、点地梅以及绿绒蒿的几个新品种,但令人失望的是几乎没有一种可以培育成功。1912年,他又回到腾越,在多卡拉山口的众多花草中发现了生长在杉树林间草地的黄杯杜鹃。他后来说“有些地方,整片整片都是黄杯杜鹃,我采集的种子所培育出的黄杯杜鹃在英国盛开,不仅那柠檬色的花朵受到好评,它的树叶也备受人们的喜爱。”


黄杯杜鹃(1913年由金登·沃德引进英国,该植物分布在中国云南、四川到西藏东南部一带,生长在多岩石的山坡上,常见于矮树林、松树林及混合树林中,有时甚至在海拔2700-3400米的石灰岩峭壁上生长。)

在中国,金登·沃德不仅有植物的新发现,还在奇异的山水中愉悦了身心。在《绿绒蒿的故乡》一书的最后一段,他写到:

我深信这是亚洲最迷人的地区之一;多姿多彩的高山花卉,数之不尽的野生动物,异域风情的民族部落,以及复杂的地理构造。只要能在这里游荡几年,我就心满意足了:攀登山峰,踏着厚厚的积雪,和暴风雨作战,徜徉于温暖幽深的峡谷里,眼前是奔腾怒吼的河流,最重要的是还可以结交勤劳勇敢的部落人。这一切让我感到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心情安详平静,肌肉结实紧绷。

艰难的考察
1914年,金登·沃德来到位于缅甸东北边境地区的赫派莫,靠近恩梅—怒江分水岭,他打算先向北沿山脉走一段,然后再向西行至阿萨姆。

但是,这次旅程的艰苦是始料不及的。一路上,雨水不断,使得水蛭这种专门叮食人畜血液的讨厌东西大肆泛滥,无孔不入,被叮咬的伤口受到感染,往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痊愈。同时他还要忍受反复发作的疟疾的困扰,吃力地穿行在茂密的竹林间,这让他元气大伤。更为倒霉的是,他竟然碰巧被在雨中倒塌的房屋砸中,好在没有伤到要害。他还曾两次跌落悬崖,幸运的是:第一回他被树挡住了,第二次则落在狭窄的岩石上,而下面就是深深的山崖。尽管这样,他仍然不屈不挠地继续他的行程,不肯放弃。他第一次试图攀登伊莫巴姆山时,正发烧,未能如愿,随后的第二次,他不仅登上了伊莫巴姆山,还征服了邻近的拉克桑巴姆山,这足以见证他的坚毅和顽强。

不过他的健康状态的确是越来越差,不断地恶化。刚强果断的金登·沃德作出了明智的决定:停止在这个地区的考察和采集工作,取道伍洛山口经湖区前往阿萨姆。此时,因为食物短缺,他只好缩短行程:穿过辛拉普山口、迈立开河谷,北上来到位于康格卢的要塞。充分休整后,他溯流而上,前往赫兹要塞(今缅甸葡萄),1914年9月27日到达。28日,他疟疾发作,再也支持不住,不得不卧床休息。阿萨姆就在西边几千米之外,但所有的考察计划都不得不被搁浅。完全康复后,他来到伊洛瓦底江边的密支那过圣诞节。

这时,有人给他提供了一个在伦敦稳定的植物学职位。险阻重重的旅程促使他重新考虑已选定的职业。不过,这次探险发现的美丽的缅甸报春花,向他揭示了这个地区具有巨大的植物采集潜力。所以,他婉拒了这个职位,继续采集植物。直到一战后期,他才中止采集工作,参加印度部队作战,并获得上校军衔。


缅甸报春花(1914年由金登·沃德引入英国,该植物分布在缅甸东北部到中国云南西北部一带,生长在海拔2700-3200米的湿草地和松树林中。)

1921年,金登·沃德第三次来到中国,考察了云南、四川、西藏东南部及缅甸北部。此行的收获是拖鞋兰(彩云兜兰,1932年引入英国)。返回英国后,他和汤普森小姐结婚,随后他把注意力转向了缅甸和西藏。


拖鞋兰

喜马拉雅山的馈赠
1924—1925年间,金登·沃德开始了他收获最丰的旅程:考察喜马拉雅山东部神秘的雅鲁藏布江地区,接下来他将发现一些令他声名远播的植物。

雅鲁藏布江的上游在西藏境内,水流平缓且适于航行,下游位于印度的阿萨姆邦境内,叫布拉马普特拉河,水势也同样平稳。上下游之间有一段尚无人通过、地形不明的80公里长的水域,据传,那里有极高的瀑布和奔腾于陡峭幽深的峡谷之间的湍急水流。这对他这个地理迷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他计划由锡金穿过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东南部,春天采集植物,秋天则由北面进入峡谷地区采集种子。尽管约瑟夫·胡克的考察活动距此时已有75年,进入锡金地区仍然有困难。他从当地行政长官贝利中校那里拿到了进入锡金和西藏地区的通行证。贝利中校曾在雅鲁藏布江的峡谷做过初步考察,他给金登·沃德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次采集考察中,金登·沃德和洛德·科德同行。

1924年3月23日,金登·沃德和洛德·科德由乃堆拉山口进入西藏。3月的西藏还在冬天的控制下,有着一种朴素和严峻的美。极目远望,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脊一直绵延到遥远的地平线上,狂风夹杂着尘土掠过一片萧瑟险峻的土地。当他们翻过高高的荒漠上冰雪封冻的山峰时,内心不由得盼望起几个月后夏天那短暂的温暖。希望到那时,他们已到达东边树木丛生的山谷—那里,大量耐寒植物正等着他们去采集。

4月21日,他们到了雅鲁藏布江边的扎唐。随后他们沿江而下,抵达拉东。此时,冰天雪地荒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暴雨天气。艰辛劳顿的旅途,恶劣的饮食条件,潮湿的住宿环境和无所不在的昆虫滋扰,终于让他们体力不支了,两人便在拉萨停留了两星期调养身体。待体力恢复一些后,他们又出发,穿行东北的泰莫拉山口,来到尼羊曲河边的塔巴则。他们将未来5个月的采集基地设在一个绿色山谷内,周围是长满杉树林和杜鹃的山坡。

一次,金登·沃德指着一丛鲜红的叶子让洛德·科德看:

他拿出望远镜,久久地仔细打量着,“天呐,”他最终说道,“它们不是叶子,是花,我想是某种杜鹃。” “什么”我叫道,立刻从他手中夺过望远镜……它们孤独地盛开在光秃秃的岩石上,鲜红的花瓣映照着没有被践踏过的白雪,就像血红的床单铺在饱经风霜的岩石上。

潮湿的草地上开满了一丛丛的樱草属植物,有杂色钟报春和以金登·沃德妻子名字命名的巨伞钟报春:

弯曲的叶子上伸展出一丛花茎,像怒海上纤细的桅杆,这就是它吸引人的地方。盛开在河边沼泽地上的一簇簇巨伞钟报春几乎将小溪阻断,这是西藏高原的典型景观……花朵是如此的稠密,当它们从花蓬中跌落时,就好像一丛黄色星星射向地面,煞是壮观。


巨伞钟报春(1924年由金登·沃德引入英国,该植物分布在昌普盆地及西藏东南,生长在海拔4000米的河畔湿地。)

8月9日,两人开始了为期5周的徒步旅行,沿同隅河而上,穿过高高的山口,来到怒江分水岭上的阿察错湖湖畔,有一片从未被考察过的处女地。金登·沃德在松林中发现了卓巴百合,“有着美丽的粉红色花朵,上面密而均匀地铺满着褐紫红色斑点。”

秋天来了,他们有条不紊地收集着已发现的植物种子,必要的话,就在厚厚的雪地上挖掘种子。金登·沃德有着惊人的方位记忆力,这时他能成为出色的植物采集者的众多技能之一。他能够非常准确地记得某种植物生长的地方,就算过了几个月,他也能回来收集种子。他们采集到的种子包括大量的喜马拉雅绿绒蒿(藿香叶绿绒蒿)种子,此花由法国人德拉维于1886年在云南首次发现,是最容易培植的的一种绿绒蒿,在这个地区极为常见:“灌木丛下,小溪岸边……到处生长着那种可爱的绿绒蒿……”

雅鲁藏布江峡谷探幽
1924年11月中旬,两人结束了收集种子的工作,开始考察雅鲁藏布江峡谷。

峡谷的上层满是秋色浸染的树林,再往下就是河流。两人搭轻便小舟过了河,在吉阿拉落脚,再向前的峡谷就更陡峭也更富挑战性了。“我们仍然能找到路下到河床上去,这里的岩石看上去就像沸腾着的火红熔岩。靠近些仔细查看,才发现那是一层层结满红色浆果的大果枸子。”

他们计划沿着易贡藏布江前往森林里的一个修道院,然后继续前进,去探索峡谷最陡峭的地方。

12月16日,由23人、1头羊、2条狗组成的考察队从吉阿拉出发了。他们进入了到处是杜鹃和竹子的森林。地面高低不平,无法搭建帐篷,只好把帆布钉挂在树上做成窝棚,砍下成堆的竹子搭成床铺。勉强休息了一夜后,金登·沃德一早来到森林,搜寻杜鹃,在返回营地的路上,他注意到了一团看上去显得乱糟糟的杜鹃,花茎离开地面不过0.3米,小而厚的叶片,花蕾边缘点缀着像玻璃丝一样的绒毛,他确信自己从未见过这种杜鹃。

此后,他再也没见过这种稀有杜鹃了。第四天,他们到了那个修道院,疲惫的考察队休息了一天。这里的环境很特别:周围密密麻麻的杜鹃林遮盖住了底下的悬崖峭壁。尽管天气又冷又湿,他仍然如鱼得水地采集所有他能采集到的种子。他的新发现包括:长在沙湾里一块高高大圆石上的、开浅黄色至奶白色花的折萼杜鹃,叶上有刚毛的粗糙杜鹃,以及开“漂亮的红色花”的毛柱杜鹃。在修道院上方的一处山脊上,他还发现了矮小的假单花杜鹃,开漏斗状、玫瑰紫的花朵。

由修道院往下深入峡谷,金登·沃德期望看到落差达50米的瀑布,结果失望地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些10—15米的瀑布而已。越向下走,峡谷越险峻,几乎已经无路可循。考察的进度变慢了:他们不得不在茂密的矮树林中砍出前行的道路;踩着窄窄的梯子攀登笔陡的悬岩;攀着摇摇晃晃的绳梯横穿过幽深的峡谷。每次过绳梯前,有恐高症的他都仔细搜索周遭的地方,寻找更多的种子,以此来振作精神。就这样,他发现了气味芳香、开着可爱的白色花朵的白喇叭杜鹃。

随着考察队进一步深入峡谷,他确定了河道的走向,彻底粉碎了峡谷里有巨大瀑布的神话。相反,他发觉雅鲁藏布江是顺着几层小瀑布一路往前流的。

12月8日,考察队离开雅鲁藏布江,顺着帕隆藏布河谷返回塔巴则。河谷里处处可见大叶杜鹃、木兰、樱桃树以及蓝松。他发现了开粉白色花的墨脱杜鹃,它有着和凹凸尖杜鹃相似的大叶片。


樱桃

12月26日到了塔巴则后,他们收拾行李,搭牛车返回阿萨姆邦。金登·沃德对此行非常满意,他不仅采集到了许多新的植物,包括条裂垂花报春和朱砂杜鹃的亚种黄铃杜鹃,而且揭开了雅鲁藏布江之谜。

他惟一感到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春天的大峡谷:春天的峡谷是怎样的壮观啊!当森林里花海一片,成千上万棵树上鲜花盛开,鲜亮的色彩点燃了幽深的峡谷时,作为植物学家的他来到此处,看到此等美景,将会怎样的情不自禁呵……那时再也不用盲目地没看到开花就采集,也不会错过任何一种美丽的杜鹃了。

缅甸北部采集
1926年,金登·沃德对塞库河的考察是由塞昂内尔·罗特希尔德等富有的园艺家赞助的。塞昂内尔·罗特希尔德来自靠近南安普敦的艾可斯布里,是个杜鹃花迷。第二年,金登·沃德回到米什米山和阿萨姆邦的那加兰,再次攀登了1918年攀登过的贾帕沃峰(3014米)。但是到达半山腰时,“向导”和挑夫问他下一处水源在哪里,金登·沃德才意识到他们是在跟自己走,而不是在带路。尽管他的方向感非常差,但凭借出众的记忆力和多年的旅行经验,两天后他们总算成功地登上了峰顶。

“我看到了乔治·瓦特爵士发现的壮观的大树杜鹃。它生得非常高大,高度超过12米,叶子也长达0.4米,几乎覆盖了整个山顶。”他首次引进了这种植物—那巨大的明黄色花朵形成的烛台状的花簇,基部是淡淡的梅汁紫色。


“云南植物王国尊贵的公主”—高黎贡山的“大树杜鹃王”

1929年,他西行来到老挝。次年,在克兰布卢伯爵的陪同下,他考察了缅甸北部的阿贾山谷。

1933年,在皇家园艺协会的赞助下,他又回到了西藏。两年后他再次造访,这次,他是从阿萨姆邦布拉马普特河畔的提斯普尔北上穿越群山、来到西藏的。在不丹边境附近的舍根,他向西藏境内的错那行政长官提出了入境申请。由于自信可以得到许可,他径直来到了卢加森—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在这里,他收到了错那行政长官的藏文回复。他和他的助手都不懂藏文,于是决定继续前行,去前方较大的卡塔找个翻译。可当他们到了卡塔,金登·沃德找不到那封信了。向来不太拘泥形式的他认为,如果不许他入境的话,那他早已经被截住了,所以他继续东行至察隅,参观了庄严的桑格丘林喇嘛寺。随后在7月18日到了利郎—10年前他曾在这个地区停留,对北面的一列山峰赞叹不已,而现在他决心探索这些山峰。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路上,他遭遇了多种不同的待遇:在塔巴则他受到了老朋友的欢迎,可在同克尤克要塞,他受到了拉萨警察局长尤利上校的盘问,因为他们怀疑他是布尔什维克的间谍,他不得不费尽很多唇舌说服上校。好在警察局长相信了他,让他继续北上。他们经过偏远的苏拉赫拉山口,来到波易贡河畔的易贡。在这里发生的一件事却令他有些尴尬:当地人误以为他是军官,高呼着:“欢迎您,上校!”还给他王子般的待遇。

金登·沃德决定顺着波易贡河往上走,探索其在山谷中的源头。他发现攀登狭窄险峻的河谷几乎和当初下到雅鲁藏布江峡谷一样费力,但是沿途美丽的铁杉林以及各种鸟类使得他兴致勃勃。不过,拉古卡村的那段路就不那么令人愉快了。那里到处是花岗岩绝壁,他们只能沿着一条贴着绝壁的窄小的岩架走过去。恐高症使得金登·沃德全身僵硬—仅仅是往下看一眼,“我就觉得天旋地转,胃好像狠狠地打了一拳,心脏好似跳到了嘴巴里。从高处向下看时,我全身上下无不痛苦不已。”他就像孩童一样地无助,这副模样令挑夫十分困惑不解,他们百般劝说,还用绳索帮助他,总算走过去了。

8月20日,他穿过鲜花盛开的草地—到处是锡金报春花、绿绒蒿及葱属植物,到达波易贡河源头的冰川地带。天色昏暗阴沉,山谷里乌云密布。在冰川上面的山口,他最后一次驻足回首。突然,厚厚的云层翻滚着,裂开一道缝隙,眼前展现出波易河源头最壮丽的景色。这一刻,他想如果等待10年,梦想10年,就为了眼前的惊鸿一瞥,也是值得的。

10月中旬,他返回提斯蒲尔。此时,他往返的行程已达到1600公里,采集了上百种植物。在他整理采集来的植物时,那封“不见了的信翩然掉落在地” ,经人翻译,他才知道信的内容是禁止他进入西藏!

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又相继前往缅甸、缅甸边境及阿萨姆进行了3次采集旅行。1937年的缅甸之行中,他再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他在泥泞的山路上滑倒了,手边没有任何可以抓握的东西,只能沿着山坡一直滚下去。就在快要跌落山崖的一瞬间,一根尖头竹枝刺穿他的腋窝,使得他突然停下来,虽然痛楚不堪,却救了他一命。

教练生活及生命后期的植物采集
1939年,金登·沃德再次入伍,并沿袭了他以前的上校军衔,附属于特别行动小组。他受命避开日军,建立横穿缅甸的安全军事通道。战争接近尾声时,他来到印度的丛林战术学校,教授飞行员丛林生存技巧。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雇佣他搜寻在“驼峰航线”—印度和中国之间的高山地带失事的两三百架飞机。大多数飞机都是恶劣天气的受害者,而不是敌军炮火的牺牲品。在其中一次执行任务途中,他发现了曼尼普尔百合。

1948年,他代表纽约的植物园回到偏远的曼尼普尔(处于阿萨姆、拉加兰及缅甸西北之间)采集植物。他和弗罗林达经过14年的婚姻生活后,已经离异。1947年,他娶了比自己年轻得多的简·迈克林为妻。夫妇两人有6次共同采集之旅,这是其中的第一次,在瑟豪伊卡舒山腰,他们采集了很多可爱的粉红色的曼尼尔百合球茎。

半低着头的钟形花外侧呈现着优雅的贝壳粉色,像6月的晨光,闪烁着波纹绸的光泽。花的里面好似微微羞红了脸的雪花石膏……我们唱着歌,快乐地高呼着,继续前进,向上爬,直到我们置身于一片粉红色的百合中……一阵微风拂过,千百朵百合低下头,钟形花朵前后摇晃着,整个山坡都快乐地跳起舞来!

1952年,简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坚强的山脉》。书中详细地记述了他们在缅甸罗西山谷经历大地震的过程。

地震发生时,他们从帐篷里往外跑,惊慌之中不慎跌倒在地。金登·沃德后来在印度的《政治家报》上写到:

我们知道没希望了,但使人吃惊的是,尽管我们惊恐万状,谈话时却非常平静。我觉得自己就像躺在一层薄薄的岩石地壳上,下面就是地心里沸腾的岩浆。这层地壳会像春天的浮冰一样随时裂开,把我们抛向可怕的死神。

由于前几个星期就留意到地表的震动,他们夫妇很明智地将帐篷搭在开阔地带,因此得以幸存。这是自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一次地震,震中就在他们住的地方20公里之外,整个缅甸受灾惨重。山谷里的稻谷梯田塌陷,泥土吞没城镇村庄,厚厚的尘土遮天蔽日长达数日。

1956年,金登·沃德已达71岁高龄了,但仍然精神矍铄地登上了缅甸中西部的维多利亚山(海拔 3053米)。随后的一年里(1956—1957),他又去了斯里兰卡。正当他积极筹划下一次旅行时,却病倒了。这次病魔来势凶猛,很快陷入昏迷,旋即于1958年8月8日去世,终年73岁。

和金登·沃德同时代的植物猎人在中国采集时,都利用了当地的人力,而他却差不多总是机智独行。英国皇家园艺学会肯定了他的成绩,1932年授予他维多利亚勋章,1933年又授予他维奇勋章。1934年,他获得美国麻省园艺学会的乔治白金勋章。18年后,由于他对园艺业的贡献,他再获英帝国勋章。然而,最能证明他成就的却是植物,是他发现并采集的100多种杜鹃属植物。正如N·L·波博士在《植物王国朝圣之旅》一书的序言中所写到的那样:

那些独自踏上采集之旅的植物猎人们所要面对的艰苦物质条件,感受接连数月生活在异乡陌生人群中的极端孤独,吃着令人作呕的单调饮食:就着发臭的奶茶咽下糌粑,还要克服因轻装上路而带来的种种不方便。植物猎人们一定要具备出众的勇气、决心、对资助人的忠诚,以及对事业的投入。这些品质,再加上谦虚—因为所有伟大的探索者都是谦虚的,塑造了伟大的植物猎人。而金登·沃德具备所有这些品质。

评分

参与人数 1家元 +20 收起 理由
aeonhades + 20 感谢您的分享哦^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纪录片之家

GMT+8, 2024-12-26 14:09 , Processed in 0.1211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