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 艾滋病病毒(HIV)即人免疫缺陷病毒
• HIV可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垂直传播等 3 种途径而传播
一、引言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向全世界报道了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艾滋病,AIDS)。截止2000年底,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幸免。我国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和4例艾滋病感染者,现已波及到全国31个省市,疫情仍在不断上升,进入了增长期,目前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达84万名。由于影响流行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增强,如吸毒、卖淫、嫖娼现象的存在,性观念的改变、性病人数的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剧增,经血传播因素,尤其人们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对病人歧视,广大医务人员在医学道德和专业知识上贫乏的等因素,都成为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因素。
二、病原学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HIV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从病毒“大家族”分类来说,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即RNA病毒。HIV一旦离开宿主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便很快消失。HIV对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抵抗力均较弱,比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抵抗力低的多。因此,对HBV有效的消毒和灭活方法均适用于HIV。HIV对热很敏感,对低温的耐受性强于高温。因此,可以用高温灭活HIV,在低温条件下保存HIV。 HIV耐碱不耐酸,对化学因素很敏感。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病毒。
三、致病机理
人类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HIV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T4淋巴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有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值得一提的是,HIV本身并不会引发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
HIV进入人体,病毒表面的gp120与CD4+T细胞的受体结合,在gp41的协助下发生细胞膜的融合,进入细胞浆。HIV在细胞内大量复制而导致细胞溶解或破裂。
CD4+T淋巴细胞受损的方式:
1.病毒直接损伤
2.非感染细胞受累
3.HIV感染干细胞
4.免疫损伤
四、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源:感染HIV的人是艾滋病唯—的传染源,包括艾滋病患者与无症状的HIV感染者。
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
1.性接触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无保护性性活动(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血液传播是感染最直接的途径,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了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另外,如果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一只未消毒的注射器,也会被留在针头中的病毒所感染。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下列途径不会传播艾滋病:HIV不能通过空气、一般的社交接触或公共设施传播,与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HIV。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HIV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炊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而传播;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但是要避免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五、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HIV进入人体后,破坏T淋巴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容易发生条件致病性感染,并且还可以发生少见的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临床上分为:
1.急性期
50%~70%以上的患者在感染后2周~2个月出现。主要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发热、皮疹、关节痛、头痛、咽痛、乏力、淋巴结肿大、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另外可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通常在2~4周内自行缓解。
当机体被感染后,有一段时间血清中不能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到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转阳,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输血传播时抗体转阳时间较短,2~8周;性传播时稍长,2~3个月。
2.无症状期
特点是无症状,可以有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细胞外病毒被滤泡树突状细胞捕获进入生发中心,细胞内的病毒处于潜伏状态。所以淋巴结中病毒浓度很高。血中病毒载量不高,动态平衡。
无症状感染者是传播HIV的最大危险因素。
3.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
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其特点是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cm以上,质地柔韧,无压痛,无粘连能自由活动,一般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除外其他病因。
5%~15%的无症状期患者在2~3年发展为艾滋病称快速进展者。5%的无症状期患者可以维持正常免疫12年以上称长期存活者。一般6~10年。
4.临床期(艾滋病期)
各系统的临床表现: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及其他。
1)呼吸系统:主要有反复的咳嗽、发热、进行性呼吸困难、胸痛往往伴有发热。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肺炎、PCP、CMV肺炎、结核、霉菌性肺炎、肿瘤等。
2)消化系统:患者主要表现为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恶心、食欲下降、反复持续的腹泻。常见的疾病有食道的念珠菌病、巨细胞病毒性胃炎和肠炎、疱疹病毒感染和感染性腹泻。
3)神经系统:患者持续的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的无力、活动障碍,甚至抽搐和痴呆的表现。常见的疾病有弓形体脑病、结核性脑炎、真菌性脑炎、脑内肿瘤等。
4)皮肤和黏膜:主要表现为口腔反复的白膜和溃疡、反复的皮疹和皮肤的瘙痒以及肿瘤皮肤感染和肿瘤。
5)眼部: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和视力进行性下降。常见弓形体和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六、艾滋病的诊断
艾滋病的诊断主要应从三方面考虑即:HIV抗体检测阳性、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
1、实验室检查
常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方式由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组成。
凡经初筛试验阳性者必须做确证试验,最常用的验证是免疫印迹试验(WB)。确证试验阳性者方可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
所有HIV检测应该在受检者知情同意下进行,并必须提供HIV检测前后咨询,提供预防HIV传播的信息,为检测结果阳性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流行病学史
如配偶或性伴是HIV感染者、有多个性伴、静脉注射毒品、接受过HIV污染的血液、血制品或曾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利器刺破等。
3、临床表现
在上述3条中最主要的依据是: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而某些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可提示应考虑做艾滋病抗体检测。
七、艾滋病的治疗
(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即联合使用几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疗法效果较好,也叫“鸡尾酒疗法”,对于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作用。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分类:
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2.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3.蛋白酶抑制剂
4.融合抑制剂
应用1个蛋白酶抑制剂(PI)联合2个NRTIs(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三药联合疗法。它具有非常强大的抗病毒作用,可以使HIV-RNA在血浆中达到检测不出的水平,使被HIV破坏的人类免疫功能获得恢复或部分恢复,主要表现为CD4+细胞的上升,我们称之为免疫功能重建,并且可以长期维持这一疗效。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一些不包括蛋白酶抑制剂的组合,如3个NRTIs或者2PIs联合2NRTIs四药联合疗法也可以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效果。它们利用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可减少用药的次数,提高服药的依从性,特别对于以前使用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患者效果更佳,另外它们的不良反应无明显的增加。
HIV最主要的靶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国际上通用的预测疾病进展和观察疗效的指标是病毒载量(HIV-RNA)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目前的治疗方法即使在急性期即开始治疗,也不能根除HIV。
现在的治疗目标是:
1.病毒学目标:最大程度地降低病毒载量,将其维持在检测不到水平的时间越长越好。
2.免疫学目标: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或维持免疫功能。
3.流行病学目标:减少HIV的传播。
4.终极目标:延长生命并提高生存质量。
(二)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机会性感染是可以治愈的,包括肿瘤的化疗和对症治疗。
(三)免疫治疗
一些免疫调节剂在早期的应用可以提高CD4细胞。
(四)支持和对症治疗
(五)预防性治疗
十、艾滋病人的护理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涉及多学科知识,同时由于该病的不可治愈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除了承受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外,不可避免的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心理负担,这样反而加速了疾病的进展。因此,这就给艾滋病的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艾滋病护理工作者要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这样在工作中既可以防止自己被感染的可能,又可以避免造成医源性感染,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护理和帮助患者防止家庭内的传播。需要掌握HⅣ感染后的全过程以及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的症状,以及一些艾滋病患者常见的症状的护理措施。工作中应及时发现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心理状态,及时与之交流,帮助解决。
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病人容易受到歧视,护理人员必须做好病人病情的保密工作,不得把信息随便透露给他人。即使病人去世,医护人员仍有需要将患艾滋病情况保密,以免死者受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