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家.十七岁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1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 21: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原名Sigismund Shlomo Freud,奥地利男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于后来由此演变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性冲动”(Libido)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参见:俄狄浦斯),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娶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结,参见:厄勒克特拉),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其成就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但他的理论自诞生到如今,却一直饱受争议。



Sigmund Freud,1920年
出生
1856年5月6日(1856-05-06)
出生地  奥匈帝国摩拉维亚弗莱堡中文维基百科未有弗莱堡 (捷克)页面,可参考英语维基百科的对应页面Příbor。,现属捷克共和国
逝世  1939年9月23日 (83岁)
英国伦敦
研究领域  神经学
哲学
精神病学
心理学
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学
文学
著名成就  精神分析学
国籍  奥地利
民族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
居住地  奥地利、英国
母校  维也纳大学
影响到  让-马丁·沙可
约瑟夫·布罗伊尔
受影响  约翰·鲍比
维克多·弗兰克
安娜·弗洛伊德
Ernest Jones
卡尔·荣格
梅兰妮·克莱因
雅各·拉冈
Fritz Perls
Otto Rank
Wilhelm Reich
获奖  歌德奖

生平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今捷克)弗莱堡(Příbor,Czech Republic)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母亲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但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的家庭财政紧张,居住拥挤,但他的父母尽力抚养他们。 从幼年起,父母就着重培养他的智力,投入给他的精力往往超过他的兄弟姐妹。弗洛伊德在全班排名第一,全校排名第6到8名。他17岁进入维也纳大学,即使在1873年至1881年间奥地利存在强烈的反犹太主义思想。


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很少为人所知,因为他至少两次销毁他的个人纪录,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
位于弗洛伊德出生地捷克弗莱堡(Příbor,Czech Republic)的纪念碑,由Michal Maňas拍摄。

德奥合并后,弗洛伊德和全家逃出奥地利并得到他的病人和朋友玛丽·波拿巴公主的资助。1938年6月4日,他们经过法国巴黎到英国伦敦的汉普特斯,住在20 Maresfield Gardens,今弗洛伊德博物馆。当他离开德国时,弗洛伊德被要求签署一份他曾被纳粹尊敬对待的声明。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特别在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他是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和喜剧演员、政治家、作家克莱门特·弗洛伊德的祖父,同时也是旅行家艾玛·弗洛伊德和时装设计师贝拉·弗洛伊德以及传媒巨头马修·弗洛伊德的曾祖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公共关系与宣传学先驱者爱德华·伯尼斯的亲舅舅。伯尼斯的母亲,安娜·弗洛伊德·伯尼斯是西格蒙德的妹妹。伯尼斯的父亲,伊里·伯尼斯是西格蒙德的妻子玛莎·伯尼斯·弗洛伊德的哥哥。

弗洛伊德几乎终生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1939年9月23日因下颚癌而安乐死去世。



位于弗洛伊德出生地捷克弗莱堡(Příbor,Czech Republic)的纪念碑,由Michal Maňas拍摄。

人格基本构结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伊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么问题就会解决。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他更大胆地认为这些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多半是和“性”有关的。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把人的本我愿望压抑下去,在潜意识的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被压抑的愿望并非是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作为象征的形式出现,故梦都是象征的。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由“显梦”(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隐梦”(latent dream-thought)组成的。前者乃梦的表面形式,像经过扭曲与伪装的“密码”,以表现隐梦。弗洛伊德认为梦可以使睡者的内心渴望满足;另一个是睡者的求生机制,藉著在梦中重新经历生命的创痛来保护自己。

创新

早期著作

弗洛伊德一个较少为人所知的兴趣是神经学。他是大脑性麻痹(脑瘫)论题的早期研究者。

[编辑] 潜意识

    主条目:潜意识

弗洛伊德对当代思潮贡献最著者,许为其动态潜意识之概念。19世纪西方主流思潮为实证论,相信人可取得关于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之真确认知,并以明智判断予以掌握。弗氏则认为自由意志本为幻念,人无法全然意识到自我所思,且行为之因由与意识层次所思,关系极微。潜意识之概念所以有破有立,在于弗氏提出意识的层次之说,“在表层之下”另有思绪运作。弗氏称梦为“通往潜意识之王道”,提供与闻潜意识生活的最佳入径,并为说明潜意识“逻辑”之佳例,此逻辑则与意识层次思绪之逻辑迥异。弗氏在其梦的解析一书,发展最初的心理拓朴学,论证潜意识之存在,并描述如何与闻潜意识之法。前意识(the preconscious)则视为存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思绪层,欲探求之不难。弗氏认为启蒙理念、实证论、与理性论之完备,可借由理解、转化、与掌控潜意识而得,而非予以否认或压抑。

性心理发展

    主条目:性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如升华(sublimation)概念所示,为不断转换客体。人生来即属“多相变态”(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体都可能成为快感之源。随不同发展阶段,人会固著于特定欲望客体——初为口欲期(oral stage)(如婴儿因哺乳产生的快感),继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儿控制肠道产生之快感),随之为性器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着经历固著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但因此欲望的禁忌本质,必须予以压抑——较不为人知的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则是性欲固著于父亲。

弗氏希冀此模型能放诸四海皆准,故转求古典神话和当代民族志以为比较素材。弗氏恋母情结一词,原名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弗氏如是言道:“我从自己身上发现对我母亲的爱,对我父亲的妒。如今我认为此乃孩童遍存之现象。”弗氏尝试于心理动态层面落实此发展模式。每一阶段均为迈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进程,该成熟期将产生坚实自我,并发展出延迟欲望满足之能力。(参见《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氏视俄狄浦斯冲突为性心理发展与启蒙之型态,借此指出他所确信人性对乱伦的渴求,与压抑此欲望之必要。他并转求文化人类学对图腾崇拜的研究,主张此崇拜以仪式性演绎,正反映出部落型态之俄狄浦斯冲突。

任何对弗氏思想的讨论,若不触及其影响力深远又争议不断,关于女性角色与心理层面之议题,便无以称之完备。虽弗氏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与教育之健将(参见其〈开化性道德与当代神经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义人士辩言,弗氏对女性性发展的看法,不过让西方文化中女性的进步倒退数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识型态靠拢。弗氏相信女人为残缺之男,必须学习接受自身的毁伤(缺了阴茎),服膺想像的生理诫命。他据此提出如阴茎钦羡与进行阉割等术语,描述意欲于家庭以外场域,展其才学的女性心理,不仅“丰富”了歧视女性的辞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权的斲伤,并徒增女性进入传统以来由男性主导之社会场域的障碍。

虽弗氏论点受到关心女性平权人士质疑,然如朱立叶·米契尔(Juliet Mitchell)、南西·查德罗(Nancy Chodorow)、洁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盖洛普(Jane Gallop)、珍·弗莱斯(Jane Flax)等女性主义理论家,认为精神分析理论与女性主义所谋者并不分驰,可如面对如其他理论传统,将其纳为己用,去除其中性别歧视成分。另一女性主义者舒拉米斯·费尔史东(Shulamith Firestone),也认同弗氏理论对女性主义运动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义:误导之女性主义〉(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论及弗氏论点基本言之可谓正确,除一重要细节须作修正:即弗氏写道“阴茎”处,都可换为“权力”一词。

此外值得注意处,为弗氏早先认为歇斯底里症(hysteria),源自孩童时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但晚后舍弃此称为诱奸理论(seduction theory)的说法(参见其《性逾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许多案例中均发现,孩童时期性逾矩之记忆,并非出自事实,多源出想像。弗氏转而重视俄狄浦斯理论,断言人潜意识均希冀与双亲发生性关系。

本我、自我与超我

    主条目:本我、自我与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氏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Über-Ich”)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此一立论,仍持续深远的影响着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氏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如何互相产生冲突的方式。

心理防卫机制

    主条目:心理防卫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为解决超我与本我之间产生的冲突,会使用心理防卫机制。使用这个机制需要爱欲(Eros)——此为希腊爱神之名;罗马神话则名为丘比特(Cupid)。若适当使用,防御机制可减缓超我与本我间之冲突,但过度或过当使用,而不正视面对冲突,则会造成焦虑或产生罪疚(guilt),最终将导致如抑郁沮丧的精神失衡。弗氏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御机制此一领域的研究相当杰出,但她将首开防御机制先河的荣耀归于其父。防御机制有以下数种:否认(denial),反应结构(reaction formation),转移(displacement),压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补偿(compensation),升华(sublimation),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 “否认”为避免去意识到对自我产生威胁的不快之事实或现实。例如学生接到表现不佳的成绩单,而对自己说成绩并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辩称,弗氏的“否认”,与尼采归为奴隶或畜群道德的“愤懑”(ressentiment )和“价值的再价值化”(revaluation 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极高。
    * “反应结构”为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所欲之完全相反的进向。例如某人强烈仇视某一种族,宣称其理由为该种族低下卑微,但潜意识而言,是其人感觉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说。
    * “转移”为情绪从危险物转向安全物。例如击打枕头,以避免攻击某人。
    * “压抑”为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如战争创伤),强制驱离意识层次;“抑制”则为有意识的进行同样工作。
    * “投射”是将基本上本属自身一部份某种不快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A不喜欢B,但不想如此承认的A,便将自身情感投射到B身上,而说是B不喜欢他(她)。
    * “理智化”为在情感上让自我脱离压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过接受现实,而经由合理化解释来进行自我脱离。
    * “合理化”为透过建构逻辑的正当性来作出某个决定,而此决定最初之所以成形,是来自完全不同于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状态。例如甲为了听自我成长课程而购买MP3播放机,但却怕真正的理由无法被人苟同,而告诉友人是为了听古典摇滚才购买播放机。
    * “补偿”乃因无法达成某种行为,而代之以另一种行为。例如第一个小孩很会读书,第二个小孩便可能常逗父母开心来博取注意。
    * “升华”是将冲动导引至社会认同的行为上。如以黑暗阴沉之诗描写人生的女诗人爱蜜莉·狄金森,其创作活动本身即为一例。

生死驱力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相冲突的两种中心欲望所驱动:原欲能量爱欲与死亡驱力死欲。弗氏所谓的爱/原欲,包含所有创造性、及产生生命的驱力。死亡驱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内在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弗氏直到晚年才认知到死亡驱力,而这两种驱力的对照,代表了弗氏思想风格的一大革命。

宗教心理学

弗洛伊德于不同作品中解释宗教起源。《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一书,提出人类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氏精神分析理论,男孩生命早期对母亲抱有性欲,此恋母情结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父亲有保护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爱慕他,但也同时因父亲与众母亲的关系而嫉妒他。儿子们了解独力无法击败领导者父亲,故合力予以杀害,之后以祭仪宴飨形式啖之,借此将父亲可怖力量纳入己身。然而众子之后背负的罪恶感,也使其强化对父亲的回忆,并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亲,形成内化的威权之源。部落内也由此产生乱伦与婚姻的禁忌,并以象征性的动物牺牲(献祭)(sacrifice)取代仪式性的活人宰杀。

《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一书,则根据弗氏里论重建圣经历史,然而圣经学者与历史学史家,因其说法与现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氏思想在《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一书另有发扬。论及宗教为一种幻象(illusion),弗氏强调其为一幻奇结构,人若要成长入成熟期,必须脱离此结构。弗氏对潜意识的处理,则偏向无神论。

弗洛伊德的遗产

心理疗法

弗洛伊德身受医师训练,因此深信其研究与成果为科学产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后的心理学者与学院人士,对他的研究与实践多所批判。某些如朱立叶特‧米契尔(Juliet Mitchell)等人,提出其中缘由在于弗氏基本立论──即潜意识的惧怕与欲望,启动我们意识层次的思想及行为──挑战了关于世界本身,属于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看法。某些拥护科学人士,认为此说让弗氏理论失效,使其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另拥护弗氏人士,则认为此说同让科学失效,也使其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式。今日的精神分析,仍与弗氏生前所经历的医学与学院二者,维持相同的暧昧关系。

当今尝试治疗心理疾病的精神治疗师,以不同方式与弗式精神分析产生关连。某些治疗师修改弗式取向,发展各种精神动态(psychodynamic)的模式与疗程。有些则拒斥弗氏的心理模型,但将其疗法的某些部分,特别其中仰赖患者言谈以为治疗形式者,加以改编再使用。精神医师(psychiatrists)身受医学训练,但如同弗氏时代的医师,多排斥弗氏的心理理论,疗程中并不重视言谈,而多仰赖激活心理药物(psychoactive drugs)。

弗氏的心理理论今日争议仍大,许多重要的学院与研究领域之精神医师,认为他不过是个郎中;但也有其他这方面的重量级人士,认同弗氏的理论核心。精神失序常视为纯然的脑疾,基本上属遗传性病源。此观点强调心理疾病的生理构成。弗洛伊德则相信大部分的精神失序,源自生理构成与环境因素之共成,何者较为重要,则因人而异。

哲学

不论精神分析作为哲学的形式其价值为何,弗洛伊德引介下列三个概念,与前此西方哲学产生断裂。

    * 他创建心理程序的模型,破除了笛卡儿的我思(cogito)。对弗洛伊德而言,思绪产生的程序,非主体直接反思所能探知。自历史角度观之,马克思意识型态的分析早于弗洛伊德,但后者更将主体性之闇眛不明视为根本。二者之后,人实践的目标,及用来合理化其目标的想法,其构成核心不外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史,和马克思的社会阶级角色。

    * 在梦、口误、神经病征、和精神病患的文字构建等,这些看起来全然难解、无理、和无意义的素材中,弗洛伊德检视了其中找到的“合理性”。相对言之,在工作活动、政治哲学、制式社会行为这些清楚明白具“合理性”的素材中,他发现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如纯然专断和怪异的元素)。

    * 弗洛伊德从言谈治疗引进创新的言说技术,借此让人透过间接泄漏潜意识内容的方式以消减沮丧。精神分析疗程的逆向程序,显示了个人如何依据符号压缩与情绪转嫁的逻辑,以潜意识方式形成其所遭遇的诸种问题。

批判回应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模型遭受诸多批判。有些人攻击弗氏认为儿童为性生物的立论(连带波及弗氏发扬的性概念)。另些人虽接受弗氏的性概念,但认为此种发展模式并不具普同性,对于健康成人的发展而言也非必须,另强调社会及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认为需重视弗氏较为忽略的社会动能因素(例如阶级关系)。这一支批判弗氏的思想,深受赫伯特·马库色作品影响。

也有人批评弗氏拒斥实证论的态度。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形构出一套分辨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他认为一切合理的科学理论,均具备能够证明其存伪(falsifiable)的可能。若一理论无法存伪,便不能称之为具备科学性。波普指出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永远可被“证实”,因无任何行为得以证明其存伪。虽然科学家普遍接受波普辨明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然而在科学哲学与一般哲学领域内,仍有争议。学院派心理学通常仅区分出“理论”与“假设”,前者过于抽象无法证明其存伪,后者虽源自理论,却可能经研究予以验证。

行为主义、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及认知心理学均视精神分析为伪科学,而予以拒斥。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坚持精神分析看待人的观点,既苛刻也不正确。心理学其他学派则建构心理治疗的替代方法,其中包含了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及咨情治疗(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y)。

个案案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程时,患者躺卧的沙发。弗氏则坐在患者头部后方椅上(近照片上方的四脚椅),以不让患者看见自己为原则,进行言谈治疗。


重要著作

    * 《歇斯底里症研究》,与约瑟夫·布鲁尔(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 《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 《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 《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 《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 《论自恋》(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ßmus,1914)
    * 《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 《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 《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 《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 《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 《精神分析概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ß der Psychoanalyse,1940)

[编辑] 关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书

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

    * Philip Rieff, 弗洛伊德:道德家的Mind, 3d ed.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79)
    * Anthony Bateman 和 Jeremy Holmes, 精神分析导论:Contemporary 理论与实践 (伦敦: Routledge, 1995)

[编辑] 概念批评

    * Adler, Mortimer J., What Man Has Made of Man: 研究of the Consequences of 柏拉图主义 and Positivism in 心理学 (纽约:Longmans, Green, 1937). (A 哲学批评 from 亚理斯多德ian/Thomistic point of view.)

    * Deleuze, Gilles and Guattari, Félix,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4). (This first volume of the famous two-part work (also subtitled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olemicises Freud's argument that the Oedipal complex determines subjectivity. It is also, therefore, a staunch critique of the Lacanian 'return to Freud.)

    * Ellenberger, Henri F., Unconscious的发现: 李适合 Evolution of Dynamic Psychiatry (London: Penguin, 1970). (An extensive account and sensitive critique of 弗洛伊德 metapsychology.)

    * Eysenck, H. J. and Wilson, G. D.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弗洛伊德理论, Methuen, London (1973)

    * Eysenck, Hans, 弗洛伊德帝国的衰落 (Harmondsworth: Pelican, 1986).

    * Hobson, J. Allan Hobson, 梦:睡眠科学导论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192804820. (Critique of Freud's dream theory in terms of current neuroscience)

    * Johnston, Thomas, 弗洛伊德和政治思想 (纽约: Citadel, 1965). (One of the more accessible accounts of the import of 弗洛伊德主义for 政治理论)

    * Marcuse, Herbert, Eros 和文明: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弗洛伊德 (Boston, MA: Beacon Press, 1974). (Mentioned above. For a good review, see Stirk, Peter M. R., ‘Eros and Civilization revisited’, 人类科学的历史, 12 (1), 1999, pp. 73 – 90.)

    * Mitchell, Juliet. 精神分析和 Feminism: A Radical Reassessment of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74; Basic Books reissue (2000) ISBN 0465046088

    * Neu, Jerome (ed.), 剑桥 Companion to 弗洛伊德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4). (A good conceptual overview.)

    * Ricoeur, Paul, 弗洛伊德和哲学: 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 trans. Denis Savage (纽黑文和伦敦:耶鲁大学出版社,1972). (Great fun!)

    * —————, 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Essays in Hermeneutics, ed. Don Ihde (伦敦: Continuum, 2004).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弗洛伊德对于哲学的重要性)

    * Thomas Szasz. 反弗洛伊德: Karl Kraus's Criticism of精神分析and Psychiatry,Syracuse 大学出版社, 1990, ISBN 0815602472.

    * Voloshinov, Valentin. 弗洛伊德主义:A 马克思主义 critique, Academic Press (1976) ISBN 0127232508

    * Wollheim, Richard, 弗洛伊德,第二版. (伦敦: Fontana, 1991)。

[编辑] 传记

The area of biography has been especially contentious in the historiography 精神分析, for two primary reasons: first, the vast major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 on Freud has been, since his death, made available only at the permission of his bi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heirs (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was extremely protective of 她父亲的 reputation); second, much of the data and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hinges upon the personal testimony of 弗洛伊德自己,and so to challenge Freud's legitimacy or honesty has been seen by many as an attack on the roots of his enduring work.

第一本弗洛伊德传记是他自己写的: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 (1914)和An Autobiographical 研究 (1924) provided much of the basis for discussions by later biographers,包括"debunkers" (as they contain a number of prominent omissions and potential misrepresentations)。20世纪以来弗洛伊德少数的主要传记如下:

    * Helen Walker Puner, 弗洛伊德:他的生活和思想 (1947年) — an associate editor of 父母杂志,该书 was for a thoroughly popular audience, and was 资源of many long-lasting "myths"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是一种宗教;弗洛伊德恨自己的父亲等)
    * Ernest Jones, 弗洛伊德的生活和著作, 3 vols. (1953-1958) — the first "authorized" 弗洛伊德传记,made by one of his former students with the authorization and安娜·弗洛伊德的助手, with the hope of "dispelling the myths" from 早期传记。
    * Henri Ellenberger, Unconscious的发现 (1970) — was the first book to, in a compelling way, attempt to situate Freud within the context of his time and intellectual thought, arguing that he was the intellectual heir of Franz Mesmer and that the genesis of his theory owed a large amount to the political context 回到19世纪的维也纳。
    * Frank Sulloway,弗洛伊德: Biologist of the Mind (1979) — Sulloway,第一位写弗洛伊德传记的专业历史学家,positioned 弗洛伊德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科学的历史, arguing specifically that Freud was, in fact, a biologist in disguise (a "crypto-biologist", in Sulloway's terms), and sought to actively hide this.
    * Peter Gay, 弗洛伊德: 我们时代的生活 (纽约: W. W. Norton & 公司, 1988) —该书的出版是对反弗洛伊德文学和1980年代的"弗洛伊德战争"的回应。

The creation of 弗洛伊德 biographies has itself even been written about at some length — see, for example, Elisabeth Young-Bruehl, "弗洛伊德 Biographies的历史," in Discovering the History of Psychiatry, edited by Mark S. Micale and Roy Porter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传记批评

    * Webster, Richard. 为什么弗洛伊德是错的: 罪、科学和精神分析 BasicBooks, 1995. ISBN 0465095798

影响

弗洛伊德的学说造就了超现实主义的出现。

相关概念

    * 恋母情结
    * 恋父情结
    * 自我防卫机制
    * 冰山理论


PS:援引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评分

参与人数 1家元 +5 收起 理由
菌临天下 + 5 感谢您的分享哦^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9-1 21:18:4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月是这个主题吗?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9-1 22:00:48 | 只看该作者
弗洛伊德啊,偶们的偶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9-2 08:54:51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心理学的主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纪录片之家

GMT+8, 2024-12-26 02:51 , Processed in 0.0749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