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家.十八岁

标题: 北京特产美食 [打印本页]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1 11:29
标题: 北京特产美食
让人垂涎欲滴的风味小吃及各种特产[s:194]

[ 本帖最后由 aeonhades 于 2009-6-10 10:35 编辑 ]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1 11:29
标题: 1.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是北京独特的名菜,誉满中外。烤鸭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以前中国南北朝已有“炙鸭”。元朝天历年间(公元1330年)的御膳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列入了席上珍品"烧鸭子",便是今日的北京烤鸭。那时烤鸭之法为叉烧,是将鸭子的内脏取出后,把羊肚、香菜、葱、盐拌匀,置鸭腹内,用叉在炭火上烤熟。
  如今的北京烤鸭是选用北京郊区饲养的填鸭制作的。烤制前,先把鸭子腿毛洗净,取出内脏。然后在皮和肉之间压进空气,使皮肉分离,再在鸭体上涂上麦芽糖浆,晾干。这样整个鸭子色呈深红,好似上了一层红漆,因而有些外国人就风趣地把北京烤鸭说成“漆鸭”了。其烤法是把鸭子送进烤炉之前,在鸭膛内灌入开水,待鸭子烤熟后才把开水放出。烤炉里用枣、桃、梨等硬木作燃料,这些燃料少烟且有香味,火力文而不烈。每只鸭子经过40分钟左右的烤制,外焦里嫩,肉层丰满。
  吃烤鸭是有讲究的:先把一张薄饼放在手上,夹上几片烤鸭,蘸上甜面酱,再加上几根葱白,然后把薄饼卷起来吃,油而不腻,酥脆爽口。 聪明的厨师还把鸭的腰、心、肝、掌、翅、蛋做成各种冷盆,或烹制椒盐炸鸭心、炸鸭舌、炸鸭腰等熟菜。即使是鸭骨也可熬汤喝,味道鲜美。一个高级厨师可用鸭身上之物加工成80多种冷热菜肴,组成别有风味的“全鸭席”。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1 11:30
标题: 2.北京腊八粥

    早先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俩口和两个儿子。老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俩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俩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
    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
    四口之家现在光剩下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囤满小囤流的粮食,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
    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
    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作者: 嗳HD的驴子    时间: 2009-6-1 11:30
烤鸭!好吃呀[s:147]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1 11:31
标题: 3.北京豆汁

  豆汁,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豆汁是什么?
  实际上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 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不要看其貌不扬,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干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
  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1 11:32
标题: 4.北京涮羊肉

  北京涮羊肉的来历说法多种,起源于成吉思汉菜中的说法比较可信,当时人们以吃羊肉为主,主要做法是支一口大锅煮整块的羊肉,有一次因情况紧急需赶快吃完出发作战,士兵们急中生智把微冻羊肉用刀切成块,往沸水里一涮,捞出后蘸料吃,本来是为了填饱肚子,没想到竟成一道美食,于是这种作法使得留下来,并在北京流行开来,经过不断改进,大铁锅换成了精制的小铜锅,调味品用中原的物产——芝麻酱、韭菜花、酱豆腐等,涮羊肉的滋味就更加鲜美了。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是北京的传统风味,历史悠久,素以选料精细,肉片薄匀,调料多样而著称。原料用内蒙古集宁产的小尾巴绵羊,只用其“上脑”、“小三岔”、“黄瓜条”等五个部位的肉,并剔去筋膜和骨底,经冷冻压实,切片码在盘中。北京涮羊肉凭着其特点优势成为当今北京美食一绝。

作者: lovehuoding    时间: 2009-6-1 11:32
偶喜欢稻香村的糕点[s:273]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1 11:32
标题: 5.北京炸酱面

  老北京的炸酱面有百吃不厌的美誉。虽说它是百姓吃食,但眼见着好多有钱人开着好车去吃面,美女帅哥儿也在其列。一是奔着气氛,主要还是因为吃得舒服,点上几种有滋味的小 菜,诸如烂蚕豆、炸灌肠、芥末堆儿、豆儿酱、肘花儿、酱肉、粉鱼儿……弄两个时令炒菜,最后来一碗炸酱面。炸酱面讲究吃锅挑儿,热热儿的,汁汤显得腻乎,配上小碗肉丁干炸酱,肥肉丁儿,瘦肉丁儿,上面倒炝葱花儿,再配上八色面码,来头紫皮新蒜,香啊!

  正宗炸酱的做法比较麻烦,先煸肥肉丁儿,后加瘦肉丁儿,煸出来后加酱一起熬。黄酱最好用百年老号六必居的。熬的时间要长,为了避免干锅,要一边熬一边往锅里加水,这水不要多,用涮盛酱碗的水就行。等酱熬到颜色发黑了才好。出锅的时候加点葱白末儿,提味儿。面要手擀面,筋道。炸酱面讲究吃锅挑儿,更能吃出酱的香味儿。最好来头紫皮新蒜,提味下饭,也杀菌。面码要根据季节不同,准备八样时蔬,什么芹菜末、黄瓜丝儿、扁豆蒜瓣白菜心儿、黄豆芽、青豆嘴儿,还有水灵灵的小萝卜儿。图个新鲜,还讨个发财的彩头。吃完面喝碗面汤,原汤化原食。
作者: 博爱共梦想飞    时间: 2009-6-1 11:33
好吃的炸酱面呀~~~
作者: frdzb    时间: 2009-6-1 11:44
这个点看这个贴,俺的肚子咕咕叫了。
作者: azhouyi    时间: 2009-6-1 11:52
看得我口水直流啊!好像现在就吃
作者: tongtianzhilu    时间: 2009-6-1 12:06
最喜欢的就是美食了,看看
作者: 东游西逛    时间: 2009-6-1 14:38
偶最爱吃了。看得俺是。。。。
作者: Alucard    时间: 2009-6-1 14:49
这篇食物贴可真开胃,诱惑我啊
作者: yhl53931199    时间: 2009-6-1 15:09
还有什么好吃的,一起上来吧!
作者: nain    时间: 2009-6-1 15:12
标题: 回复 1楼 的帖子
介紹多好吃的東西。太感謝了。
作者: 嗳HD的驴子    时间: 2009-6-1 23:41
可怜呀!看着却不能吃![s:304]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2 10:23
标题: 6.北京小吃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前人已将蜜麻花的原料讲得很清楚了。不过它用的面要用和好的发酵面对上碱,另用一块面和上红糖,做时将发酵面分两块,一块擀开后,将红糖和的面铺是上,再擀另一块发酵面,铺在红糖面上面,这样成了二层酵面,一层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长条,将长条一边摁薄,成坡形,把薄边和厚边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块。自小块中间开一刀口,然后打开,将薄的一面往里翻过去,厚的一边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烧五成热,分批将坯子入油里炸过,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尽油,趁热放入温热的饴糖中泡一分钟,称过蜜,浸透后,捞在盘里晾凉就成了。要注意必须炸透,否则就会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质量不佳现象。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与蜜麻花相似的还有蜜篦子,原料配制与蜜麻花完全一样,唯形状不同,它是三层擀平,中间竖划几刀,油炸后过蜜而成。此外还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过蜜,芙蓉干糖也不过蜜,而是滚上一层用熟面和 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点。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2 10:24
标题: 7.北京小吃炒肝

  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当时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语。吃炒肝时应就着小包子沿碗周围抿食。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铺面和肩挑两种。
  北京天兴居制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姜、猪肝、猪肠、八角、蒜、黄酱、酱油、熟猪油、醋、明矾、淀粉、猪骨汤、精盐,制作方法:将肠子洗净,盘成若干捆,用绳扎好后,将肠从一处剪断,放在凉水锅中,旺火煮至筷子能扎透时,将肠捞入凉水中,洗去肠表皮的油,切成小段猪肝洗净,切成菱形片,熟猪油倒入锅内,用旺火烧热放入八角,再依次放入黄酱、姜末、酱油及蒜泥,炒成稀糊状成熟蒜泥将猪骨汤烧热,放入猪肠,将沸时,撇去浮油,放入猪肝及酱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精盐搅匀,汤沸后,立即用淀粉匀芡,再煮沸,撒上味精搅匀即成。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2 10:25
标题: 8.北京小吃灌肠

  灌肠,灌肠是北京人爱吃的小吃,也是一种大众街头小吃。
  
  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 怜。”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灌肠分两种:一种为大灌肠,用猪肥肠洗净,以优质面粉、红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 另一种叫小灌肠,用淀粉加红曲水和豆腐渣调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盐水蒜汁食用。灌肠外焦里嫩,用竹签扎着吃,颇显特色。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2 10:25
标题: 9.北京油栗红烧肉

  怀柔是有名的板栗之乡,这里的栗子甜糯香软,并且好剥皮。油栗红烧肉,油栗与五花肉相互结合,互相吸收,整个味道也有些微甜。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2 10:26
标题: 10.北京小吃豆陷烧饼

  豆陷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它的制作程序:先用白面加少许小苏打用水和面成面团,取面团一快块,搓长条,揪小剂,擀成饺子皮状,包上豆馅(一般豆馅重量要超过面团重量,如17.5 克的皮,要包进37克豆馅),将口捏紧按扁成烧饼,烧饼四周沾上点水粘上麻仁,麻仁要密而匀,然后入烤箱,因高温陷儿膨胀,从烧饼边自然开裂一个小口,吐出豆馅。
  豆馅烧饼四边粘芝麻,口感酥软、香甜。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2 10:26
标题: 11.北京小吃脆麻花

  脆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的常见品种,脆麻花不仅北京有南方也有,形状、质地基本相同。北京除脆麻花外,还有芝麻麻花、馓子麻花、蜜麻花等,所以《故都食品百咏》中有诗说:“麻花烧饼说都门,名色繁多恣饱吞,适口价廉随处有,一年四季日晨昏。”
  脆麻花先将红糖、苏打、油加两倍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也有用明矾、碱面、红糖、糖桂花和面的做法,成面团后,再揉进温水,盖上湿布饧10分钟。
作者: yucca    时间: 2009-6-2 19:05
原帖由 aeonhades 于 2009-6-1 11:29 发表


  北京烤鸭是北京独特的名菜,誉满中外。烤鸭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以前中国南北朝已有 ...


这烤鸭像是烤胡了。。刀功也不好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3 10:26
标题: 12.北京小吃焦圈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焦圈的制作,需用温水化开盐、碱、少许矾,加水拌和面粉成面团后,用手反复压揉面团,揉匀后放案板饧3个小时,然后把面团压扁,用刀切成5厘米宽的条,取成条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长扁片,厚约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宽的剂(一般50克面切14小剂),每两个剂叠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油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使之成手镯形,定型后翻过来,炸至枣红色出锅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人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3 10:26
标题: 13.北京小吃萨其玛

  萨其玛是满族饽饽(糕点)。萨其玛的前身是一种满族的传统饽饽—搓条饽饽。制作方法是先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然后用锤反复打成面团,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块,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搓条饽饽是当时满族的比较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汉名叫“金丝糕”,又叫“芙蓉糕”,但是还是萨其玛这个名字为全国各族老百姓所接受。
  《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其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道光二十八年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中写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王世襄先生曾说,“据元白尊兄(启功教授)见教:《清文鉴》有此名物,释为‘狗奶子糖蘸’。萨其马用鸡蛋、油脂和面,细切后油炸,再用饴糖、蜂蜜搅拌沁透,故曰‘糖蘸’。唯于狗奶子则殊费解。如果真是狗奶,需养多少条狗才够用!原来东北有一种野生浆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最初即用它作萨其马的果料。入关以后,逐渐被葡萄干、山楂糕、青梅、瓜子仁等所取代,而狗奶子也鲜为人知了。”(见《饽饽铺与萨其马》)
  萨其玛的工艺后来日趋复杂,正宗的做法是:鸡蛋加水搅打均匀,加入面粉,揉成面团。面团静置半小时后,用刀切成薄片,再切成小细条,筛掉浮面;花生油烧至120℃,放入细条面,炸至黄白色时捞出沥净油;将砂糖和水放入锅中烧开,加入饴糖、蜂蜜和桂花熬制到117℃左右,可用手指拔出单丝即可。将炸好的细条面拌上一层糖浆;框内铺上一层芝麻仁,将面条倒入木框铺平,撒上一些果料,然后用刀切成型,晾凉即成。原料要用到:鸡蛋花、蜂蜜、生油、白砂糖、金糕、饴糖、葡萄干、青梅、瓜仁、精面粉、干面、芝麻仁、桂花等。
  关于萨其玛的传说还有这种:据说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满族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一定要吃点心,还不能重复!有一次萨将军出门打猎前,特别吩咐厨师要”来点新鲜的玩意儿“,若是不能令他满意,就可准备回乡下!负责点心的厨师一听,自然万分紧张,一个失神就将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厨师在情急之下,将碎碎的面皮拌入糖,糅合在一起,一边做一边心想“完了!”偏偏这时将军又催着要点心,厨师一火大骂了一句:“杀那个骑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想不到,萨将军吃了之后相当满意,问起这道点心的名字,厨师惊魂未定。随即回了句“萨其玛!”结果将军听成了“萨骑马”,想说自己姓萨又爱骑马,倒也挺妙的,还连声称赞,萨其玛因而得名。这个故事可还真就是不知道是哪个望文生义的家伙想出来糊弄小孩子的,实在是对萨其玛悠久历史和满洲食俗的一种冒犯。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3 10:27
标题: 14.北京小吃油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精品,它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开,要求炒面不糊,冲无疙瘩。又叫做油炒面,是北京春、秋、冬季应时小吃,北京冬季果子店有卖“牛骨髓油沙面儿的。”是用牛骨髓炒小麦面而成的,吃后强筋壮骨,有火力,相传是蒙古食品。家庭中则用素油炒小麦白面,充作出门之干粮或久存。吃时,只需用开水一沏,加糖或加些芝麻盐,就可吃了。既可当早点或夜宵,或干脆当“快餐”吃。
  在庙会或街头的饮食摊子上,摆两把大铜壶,下边烧着火,壶内有滚开的水,此摊专卖茶汤和油茶。摆着一个个精致的小碗儿,还有盛在大盘子中的油炒面和茶汤面儿,外面罩着大玻璃罩子。其油茶中往往有爪子仁等果料,并把白糖掺在面中,用大铜壶之滚水冲开,用小碗儿卖给顾客。昔年几乎每条大街均在卖茶汤者。在北京西城大庙白塔寺正门前,有一个茶汤摊儿,真可谓三净:人净、物净、器皿净。大家都爱在此买碗茶汤或油炒面吃。那味儿极高,其所卖的茶汤是用壶内的滚水把盛在小碗中的糜子面,冲开,放上些红糖,再放个小勺儿,供顾客吃用。人们常说:“进出白塔寺走前门儿,进去喝油茶,回来喝碗茶汤定定神儿!”
  目前市场供应的油茶不知是偷懒还是怕成本高,不用牛骨髓油而用香油代替,有负于油茶的名称了。《故都食物百咏》中称:“一瓯冲得味殊赊,牛骨髓油炒面茶。不比散拉吐瑾好,却来说品产吾华。”并附注说:“油茶面即牛骨髓油炒面也,味颇不恶。虽不如散拉吐瑾之名贵,却为国产平民化之滋补品也。”散拉吐瑾肯定是西餐中的沙拉类食品,作者写就百咏时,大概是西餐刚被引进,故称其名贵,但油茶却是地道“产吾华”的食品,特别提出是“平民化之滋补品”,此语并非谬误。目前市场上供应的老年补钙强身壮骨粉类食品,正是用牛骨髓油为其原料制成的。其开发时间远不能与油茶相比了。
  油茶的果料齐全是一个特色,还可以放青红丝,葡萄干等。冲茶的大茶壶更使油茶颇具特色。其质地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
  原料:牛骨髓油、面粉、桂花汁、瓜子仁、白糖、黑白芝麻、核桃
  制作方法:锅内放入面粉,用微火搅炒半小时呈麦黄色时即熟,过细罗;熟面粉放回锅中,将牛骨髓油放在另一锅中,用旺火烧至要冒烟时,倒入熟炒面锅内搅拌均匀;将黑白芝麻仁用微火炒出香味,核桃仁炒熟、去皮、剁碎,连同瓜子仁一起放入熟炒面中拌匀,即成油炒面;吃时,将油炒面盛于小碗中,用开水冲搅成稠糊状,再放上白糖和桂花汁搅匀即可。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3 10:28
标题: 15.北京小吃豆腐脑

  豆腐脑这一风味小吃,以其经济实惠、方便适口的特点、历数百年而不衰,至今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豆腐脑是北京小吃中,早晚供应的品种。豆腐脑的最大特点是豆腐的细嫩,故称豆腐中的脑,因此要掌握点卤的技巧。它要求熬浆用微火,不能溢锅,使豆腐脑不糊、不苦、不涩,勾卤时用急火,一开锅就行。卤的烹制要用鲜羊肉片和好口磨汤,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炖肉的技法熬卤,才能保持卤的新鲜。《故都食物百咏》中称:“豆腐新鲜卤汁肥,一瓯隽味趁朝晖。分明细嫩真同脑,食罢居然鼓腹旧。”还注说豆腐脑最佳之处在于细嫩如脑,才名副其实。它的口味应咸淡适口,细
嫩鲜美,并有蒜香味儿。
  豆腐脑除浇咸卤之外,还有一种甜豆腐脑,它用白糖加水熬开,勾淀粉的溜芡,上撒切碎的金糕、青梅和瓜仁。卖豆腐脑时,盛豆腐脑还有讲究,用平勺盛在碗内,碗中间豆腐脑要像小馒头似的凸出,然后浇卤,卤从“馒头”上流向碗的四周,浇完卤后,加蒜泥、辣椒油。豆腐脑是一种极嫩的豆腐,用一把扁平的勺子盛到碗里,然后加卤。卤是由黄花、木耳、口蘑、肉丝加团粉熬成。有回、汉之分。老豆腐和豆腐脑极相似,靠锅底部分呈面筋状。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3 10:28
标题: 16.北京白煮肉

  制作原料:去骨猪五花肉、酱油、蒜泥、腌韭菜花、酱豆腐汁、辣椒油。
  制作方法:将去骨猪肉横切成三、四条,再切成长块,刮洗干净,皮朝上放入锅肉,倒入清水,盖上锅盖,在旺火上烧开,再转微火煮2小时,用筷子一穿即入,捞出晾凉,撕去肉皮,切成薄片,整齐地排在盘内;把酱油、蒜泥、韭菜花、酱豆腐汁和辣椒油等,一起放在小碗内,随同肉片一起上桌。
  北京传统名菜,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约有 300多年历史,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北京"砂锅居"饭庄制作此菜最为著名。传说,清乾隆六年(1741),砂锅居初建时,用一口直径 133厘米的大砂锅煮肉,每天只进一口猪,以出售白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前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菜品特点:肉质香烂、肥而不腻、味道醇厚、最宜卷着荷叶饼或烧饼食用。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3 10:29
标题: 17.北京小吃扒糕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与凉粉一般同时出售。过去在出售时,摊贩不时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称:“色恶于今属扒糕,拖泥带水一团糟。嗜痂有癖浑难解,醋蒜熏人辣欲号。”还说扒糕的颜色灰黑,“见之欲呕”。扒糕的颜色虽不好看,但很多老北京人仍钟情于扒糕。主要是因为扒糕的原料“荞麦”有很大的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现在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是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疗的作用,是这些患者的首选食品之一。但荞麦属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
作者: sakura    时间: 2009-6-3 10:42
馋死人了。。。。[s:304]
作者: luo0812    时间: 2009-6-3 11:19
嘿嘿,看来口水直掉啊,收藏了,下次去北京有好去处了
作者: li3986    时间: 2009-6-3 13:22
好东西,看到口水流.
作者: zhu0099    时间: 2009-6-4 09:17
到底是宫廷所在地,好吃的是多,便宜坊的烤鸭真不错!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4 12:01
标题: 18.北京小吃豌豆黄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糙豌豆黄儿”是用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放上小片金糕以为装点,通常都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去卖,经营此业的大多是京东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乡。
  “细豌豆黄儿”乃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黄,以纸盒盛之,每盒十块。它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4 12:02
标题: 19.北京小吃姜汁排叉

  姜汁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鲜姜去皮剁成细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矾末,一起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在轧面机上轧五六次,直轧到薄片均匀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面,叠起合成长条后,用刀切成宽2厘米、长5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入姜汁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汁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汁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是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辣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私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听到了,多欢喜去买。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4 12:03
标题: 20.北京小吃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北京小吃中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锅内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为后两种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烧至冒烟后,改用小火,此时将揉匀搅拌好的面团,500克分成40个均匀小球,人油锅前用手摁成圆饼,逐个下人油中,待饼膨起如球状,并呈金黄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除奶油炸糕外,还有黄米面炸糕和江米面炸糕(用水磨米,质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后发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适当揉进一点碱。制作时抓一块面约50-60克,用手指在中间按一个坑儿,包进豆沙馅,将口封严,随包随入温油炸至金黄色。此种炸糕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很受欢迎。
  还有一种烫面炸糕,先把水烧开后,倒人面粉搅拌均匀,面烫好后出锅分成大块,摊开晾凉,对上发面和适量碱面,揉匀揪成小剂,摁扁,包上用红糖、桂花、面干拌匀制成的馅儿,用温油炸。此种炸糕外焦酥,里软嫩,易消化。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4 12:03
标题: 21.北京小吃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
  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 维 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居各种鲜果之首,每100克鲜枣肉中含量达300-600毫克,人体利用率平均为86.3%。中医认为枣肉味甘性温,有补脾和胃、养气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贫血心悸、烦躁多梦等症。卷果主料为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
  制作方法:将山药1500克去皮剁碎,大枣500克去核,果料切碎,两料拌匀后稍加水和面粉,搅拌均匀,用油皮将拌匀的料裹包好,上笼蒸5分钟;准备消毒过的干净豆包布一块,将蒸得的原料趁热置于布上,捏成三角状长条,凉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块,入七成热的油锅,炸成焦黄色时捞出;另用锅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将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软绵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5 09:07
标题: 22.北京小吃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爱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頤》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爱窝窝。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5 09:08
标题: 23.北京小吃豆面糕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 本帖最后由 aeonhades 于 2009-6-5 09:09 编辑 ]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5 09:08
标题: 24.北京小吃炒疙瘩

  北京特色的风味小吃。炒疙瘩色泽深黄,黄绿相映成辉,食之绵软柔韧,醇香可口。 民国初年,北京宣武区虎坊桥有家叫广福馆的面食铺,根据顾客的需要,将面揪成疙瘩煮熟,拌上虾酱然后炒制,炒疙瘩由此初步形成。后又将配料进行改进,使炒疙瘩名声大震。由于经营馆子的母女姓穆,广福馆又称“穆家寨”。一九五二年,女店主去世,广福馆因无人继承而停业。
  由面粉、芝麻油、牛肉、精盐醋、青菜、酱油、等做成的。数载蜉蝣客燕京,每餐难忘穆桂英,寄语她家女招待,可曾亲手去调羹。制作方法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切成比黄豆略大的圆疙瘩将清水烧沸,边倒入疙瘩,边用铁铲顺一个方向搅动,倒完后,每隔一两分钟搅动一次,开锅后再煮五六分钟当疙瘩全部浮出水面时,捞入凉水盆中过一下待用牛肉去掉筋膜,横着纹切成丝或末;各种青菜洗净切好炒锅内放入芝麻油,用旺火烧至六成热,下牛肉丝,拌炒半分钟后,加入酱油、醋、精盐再炒一会,随即放入煮熟的疙瘩翻炒,约半分钟后,加入鲜菜再炒片刻,待酱油、水分浸透疙瘩时,盛入盘中即成。

[ 本帖最后由 aeonhades 于 2009-6-5 09:10 编辑 ]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5 09:10
标题: 25.北京小吃卤煮小肠

  北京的街头巷尾,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卤煮火烧的居家,过去更有肩挑小担的商贩出售这种食品。特别是夕阳斜下之时,卤煮小肠开锅出售,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它那特有的香味儿,好吃这口儿的,都闻香而望,要一碗卤煮小肠和一二个卤煮火烧,既解馋又解饱,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街头小吃食品。
  卤煮小肠又称卤煮火烧,已有百余年历史了。这种食品起源于宫廷,后经改进,演化为卤煮小肠。清宫廷中有一道名为“苏造肉”的菜肴。据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浩著的《食在宫廷》中介绍,乾隆45年(1780年)清高宗乾隆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乾隆十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曾任热河行宫主料御膳房事。张东官是苏州人,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药料烹制出一道肉莱供膳。这九味香药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不同,用不同的数量配制,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因张东官是苏州人,就称“苏造汤”,其肉就称“苏造肉”了。后来传人民间,加入用面粉烙成的火烧同煮,便成为大众化的风味小吃了。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5 09:11
标题: 26.北京小吃褡裢火烧

  提起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它不仅历史修久,而 且风味独特,因而一直享有盛誉。1876年,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妻俩在 东安市场内摆了一小食摊,首次供应。它是一种油煎食品,色泽金 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原来它的制作与众不同。褡裢火烧要将和 好的面揪成粘剂擀平,装进用海参、虾肉、肥瘦猪肉和各种佐料加好 汤拌制的馅儿,折叠成长条。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起锅上 桌,趁热食用。
  吃褡裢火烧时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无穷。褡裢火烧因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姚氏夫妻因此成名致富。后在东安市场内开设了瑞明楼,但传至第二代,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当时店内的罗虎祥和郝家瑞精于此道,于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联,合资在门框胡同内开设了祥瑞饭馆,现改名为“瑞宾楼”,专供褡裢火烧。制作也愈加精细,一时名噪京都,成为北京家喻户晓的名食。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5 09:12
标题: 27.北京小吃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
  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料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顾客愿吃哪个部位,随便选择。爆熟的时间因部位的老嫩程度不同而有差异,最鲜嫩的部位几秒钟即熟。近年来由于食者人众,又加肚子全是鲜货,不易保管,加上鲜肚货源难以解决,因此分部位供应的餐馆或摊贩,几乎绝迹。
  爆肚除肚子要新鲜外,功夫全在“爆”。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欠火候或过火候,会出现过生或过熟而不脆,甚至咬不烂。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咏:“入汤顷刻便微温,佐料齐全酒一樽。齿钝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还说:“以小方块之生羊肚入汤锅中,顷刻取出,谓之汤爆肚,以酱油葱醋麻酱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经煮熟,自成极脆之品,食之者,无法嚼烂,只整吞而已。”因此,它的质量标准是“脆嫩”,不同的部位要掌握不同的火候。
  爆肚过去几乎全部是回民经营,用的羊肚必须回民宰杀,收拾得也十分干净,有异味的肚子弃之不用,因此很有信誉,特别是梨园界的名角无不十分钟情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名流无不喜食。爆肚又脆又鲜,不油不腻,据说还可治胃病。吃爆肚的人如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喝完酒,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确实是一大快事。所以老北京都欢喜吃爆肚,特别是农历立秋之后,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

[ 本帖最后由 aeonhades 于 2009-6-5 15:22 编辑 ]
作者: 小西    时间: 2009-6-5 13:13
这些直叫人流口水哦!
作者: wangzhifang    时间: 2009-6-6 00:04
半夜看到这帖子,一个字:难受啊。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8 13:25
标题: 28.北京小吃蜂糕

  蜂糕是用面粉或米面加糖、果料等蒸制而成的一种糕食小吃。因为这类糕食掰开后,内中有较多蜂窝状的小孔,故名蜂糕。
  红白蜂糕用面粉发起成稠面糊状,发好的面均匀地兑上碱揉匀,上面放上小枣、桂花、松仁、葡萄干等果料,然后将和好的面上笼蒸,果料在上面,刷一层油,蒸面时用筷子在面上捅几个出气孔,蒸熟即成。做红蜂糕用标准粉加红糖,做白蜂糕用富强粉加白糖。红、白蜂糕味香甜,松软利口。
  碗蜂糕用富强粉和面发酵,然后对碱和白糖揉匀,用小碗洗净,里面刷上油,把和好的面放入碗内,上面放五粒红枣,用旺火上笼蒸熟即成。碗糕成碗形,上边开花,利口松软。
  米面蜂糕实际上也是碗糕,不过它的原料不是面粉,而是粳米粉。它用粳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4至5个小时,沥尽水后,碾成粉过细箩,用一个盆将老酵撕碎,倒入温水调稀,然后加入米粉搅拌均匀,盖上盖发酵,待发好酵后用碱揉匀,趁热倒在发面盆内,加白糖、桂花、碱面,使劲搅拌成糊状(放碱面注意碱要对得合适,使酸碱中和,恰到好处)。将对好碱的米糊盛入小碗,碗内先刷油,上旺火蒸后取出,上面撒青梅、瓜子仁、京糕丁,也可摆成图案即成。米面蜂糕呈乳白色,配以红绿果料,颜色美观,口软疏松,滋味香甜。因为中有蜂窝,故也称米面蜂糕。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8 13:26
标题: 29.北京炸佛手通脊

  烹调类别:炸菜系:鲁菜
  食物材料:猪肉味道:香脆
  适宜季节:无关
  色香味:造型美观,鲜香酥脆,别具一格;
  主料:猪通脊肉750克
  辅料:鸡蛋150克,生菜叶150克,细面包渣200克,植物油800克(实耗约100克),味精、盐各5克,料酒、辣酱油各10克,干淀粉50克;
  制作:1、将通脊肉斜刀切成7厘米长的5个梯形段,再把每段一分为二切成10片(每片约重75克);2、然后顺着肉片宽边切4刀(如手指缝),窄边不切,用料酒、味精、盐、毛姜水稍腌;3、将肉片蘸上干淀粉,刷上用鸡蛋打散搅拌而成的鸡蛋液两面沾上面包渣拍牢,照此再反复一次,将中间3条肉向下变成“佛手伏”;4、炒勺将植物油烧至7成热,把佛手肉卷置于漏勺内放入油中炸挺,这时将勺离火浸一浸,待肉卷在油内漂起,继续加热炸至金黄色,捞出沥油;5、将佛手肉卷顺切成两块,摆在盘中(码成原形),浇上辣酱油,用洗净的生菜围边即成。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8 13:26
标题: 30.北京烤肉

  北京烤肉,主要是烤牛肉。著名的有烤肉宛、烤肉纪两家,都是以姓氏得名,是姓宛的和姓纪的两家祖传的老店。旧式店房,规模都不大。1949年以前,吃客都很多,下、中、上三流的人都有,够得上“雅俗共赏”的餐室。1949年以后,由于禁宰耕牛,北京没有饲养肉牛的。来源仰仗于关外,供应有了限制,价钱贵,人们吃不起,烤肉生意,便渐渐地式微了。现在听说仅留下烤肉纪一家,还是作为文化传统,维持现状。据吃过的说,已经失去了往年的风味,没有过去那么讲究了。
  北京烤肉,是蒙古烤肉在烤炉、燃料、肉料各方面的改造。北京用的烤炉是平面的大铁蓖(北京地方称法,是一种生铁浇铸的圆铁栅,很像蒸笼底),不同于蒙古烧的用的凸出的铁火罩(日本的成吉思汗烧是仿蒙古的),也不像日本的“太好烧”用的是铁板。燃料用的是松枝,因为松脂在燃烧时有一种芳香气味,烤肉时兼有烟熏的作用,带着松子香。蒙古游牧民族,在野外牧地,一般用干牛粪当燃料,城市中则用煤,日本工业发达,完全用煤气,美国用的是炭结,烤出来的肉,都不及北京烤肉的香味。肉料同是牛肉,刀法则完全不同。蒙古人不分肥瘦,切成大条大条的;美国的牛排,大块大块;日本切片有些类似,但北京烤肉更讲究刀法。取肉的部位不同,切割的方法不同,名称也不一样,有的叫“黄瓜条”,有的叫“菊花心”,有条、有片、有丝、有块,花样很多,都很均匀精致。牛脑、牛腰也都可以作烤肉的原料,一碟一碟的任人选用。
  铁蓖像个圆桌面,架在砖砌的火炉上,炉周装有厚木板的台几,供客人放置食具、酒杯、肉料、佐料、调味品等。台边不设坐椅,烧起了熊熊炉火之后,大伙便围向火炉,一只脚踏在台边上站着,每人用一副二尺长的铁火筷,夹着蘸有作料的牛肉,放在炽热的铁蓖上烤。烟气迷漾,肉香四溢,另有一番情调。各人自己取料调味,自己辨别火候,完全部按个人的喜爱决定,真象“屠门大嚼”,人人感到满意。也有些蔬菜如大葱、蒜苗、番茄、黄瓜等,可以调剂口味。主食是芝麻酱火烧(一种圆形涂刷了芝麻酱在桶子炉里烘焙的烧饼,江南人叫“桶饼”),配烧肉吃,香脆可口。这一家的牛筋面也很有名,是经常有的。大罐牛筋、牛杂碎,日夜用细火炖着,所以入口消融,味道非常醇厚。
  在纪家设宴,烤炉以外,另有正式的席位除吃烤肉以外,也有鸡鸭鱼虾蔬菜,不过他们都是清真教,猪肉概不供应。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8 13:27
标题: 31.北京小吃螺蛳转

  螺蛳转是北京小吃中面食中的一种,螺蛳转的变种名为“干迸儿”。旧时的大酒缸店里,喝酒的人常常是要一碗酒,到烧饼店买两个干迸儿带着,既可当酒菜又可当主食充饥,所以北京人留下一句口头语:“干迸儿就酒--嘎巴脆。”
  制作方法:
  1、螺蛳转以面粉、芝麻酱、油、盐、花椒及硷面为原、辅料;
  2、用面粉、发面、硷一起和面后搓成长条,揪成75克左右的小剂;
  3、再将面压成薄片,抹上芝麻酱,卷成筒形,按扁,从中间切开。
  4、切完两块放在一起,层面向下,将背面的边捏实,用手拿起两头,一头为中心,用一只手稳住,另一只手边抻边向一个方向转,转完按扁,放入烤盘内烤熟即成。 螺蛳转的质量要求丝匀、不乱、底正、呈棕黄色。
  干迸儿是将当天卖不掉的螺蛳转放入将要熄灭的炉内的马道里,经过微火余热醺烤后,水分完全散失,就成了干迸儿。干迸儿用手一压即碎,酥脆咸香,回味无穷。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8 13:27
标题: 32.老北京风味十绝
北京小吃可分为汉族风味、回族风味和宫廷风味三种。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冲、煎、煨、熬等各种作法,品种多样,风味独绝。

  水晶门钉
      北京风味小吃中有咸鲜味的门钉肉饼,还有一种香甜风味的水晶门钉,它用发面制成,制作时将发好酵的面加适量碱面和白糖揉均匀,用白面平铺在纸上,上笼蒸过取出,晾凉后擀碎过箩,用猪板油切小丁,青红丝切短丝,瓜子仁、葡萄干用水洗净,将上述原料与白糖和糖桂花一起搓匀成水晶馅。
      水晶门钉颜色白净,馅儿呈半透明状,松软油润,甜香可口,门钉肉饼是清真的回民食品,水晶门钉则为汉民食品。

  豆面糕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曾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

  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頤》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爱窝窝。
  爱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还注说:“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姜汁排叉儿
  姜丝排叉儿,单从其名就知道,它原料中有姜。
  它要用鲜姜去皮跺成细末,用凉水和成面团。叠起合成长条后,切成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成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入姜丝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入油锅炸至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易于消化。

  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炸得透,吃蜜均匀,松软绵润,曾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与蜜麻花相似的还有蜜篦子,原料配制与蜜麻花完全一样,唯形状不同,它是三层擀平,中间竖划几刀,油炸后过蜜而成。此外还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过蜜,芙蓉干糖也不过蜜,而是滚上一层用熟面和白糖混合的糖粉,也有甜、酥、脆的特点。

  面 茶
  面茶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面茶吃法很讲究,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道一个“焦圈俊王”。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褡裢火烧
  提起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因而一直享有盛誉。1876年,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妻俩在东安市场内摆了一小食摊,首次供应。它是一种油煎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原来它的制作与众不同。褡裢火烧要将和好的面揪成粘剂擀平,装进用海参、虾肉、肥瘦猪肉和各种佐料加好汤拌制的馅儿,折叠成长条。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起锅上桌,趁热食用。吃褡裢火烧时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无穷。褡裢火烧因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姚氏夫妻因此成名致富。后在东安市场内开设了瑞明楼,但传至第二代,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当时店内的罗虎祥和郝家瑞精于此道,于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联,合资在门框胡同内开设了祥瑞饭馆,现改名为"瑞宾楼",专供褡裢火烧。制作也愈加精细,一时名噪京都,成为北京家喻户晓的名食。

  豌豆黄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去哪里吃正宗的北京小吃呢?
  ·东华门夜市
  凉粉、扒糕、莲子粥、酸梅汤、红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龙虾、烤鱿鱼、炸蚂蚱、炸蝎子、炸蚕蛹,又多又全又卫生。从新东安市场到东华门大街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护国寺小吃店
  从庙会中的“碰头食”传下来的北京小吃,经过改良得精细起来,没了过去的“个儿大、经吃、一个就饱”的粗糙;墩儿饽饽、枣卷果都小巧可爱;姜汁儿排叉、糖耳朵可谓是百般玲珑。
  ·锦芳小吃
  从民国创始至今的小吃店,有麻团、杏仁茶、艾窝窝、奶油炸糕、炒疙瘩等等,以元宵最为有名,有山楂、青梅、挂花、豆沙、什锦、奶油、椰蓉等十几种陷儿。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8 13:28
标题: 33.北京第一鸭

  据载,南北朝的《食珍录》中曾有“炙鸭”字样出现,南宋时,烤鸭已为临安(杭州)“市食”中的名品。烤鸭不但已成为民间美味,同时也是士大夫家中的珍肴。《元史》记载,元破临安后,元将伯颜曾将临安城里的百工技艺徙至大都(北京),由此,烤鸭技术也随之传到北京,并成为元宫御膳奇珍。在明代,烤鸭还是宫中元宵节必备的佳肴,后正式命为“北京烤鸭”。
  历经百余年后,烤鸭几乎成为我国“国宝”。“游北京,登长城、吃烤鸭”早已成为来北京的必游项目,而全聚德更是荣升为中国烤鸭名牌。
  全聚德由第一任掌柜杨全仁创立,早于1864年他买下了一家“德聚全”干果店,立新字号为“全聚德”,更聘请了宫廷烤鸭名师孙老师傅,把挂炉烤鸭由皇宫带到民间,每只烤鸭总共要经过五十六个工序。
  全聚德采取的是挂炉烤法,不给鸭子开膛。只在鸭子身上开个小洞,把内脏拿出来,然后往鸭肚子里面灌开水,然后再把小洞系上后挂在火上烤。这方法既不让鸭子因被烤而失水又可以让鸭子的皮胀开不被烤软,烤出的鸭子皮很薄很脆,成了烤鸭最好吃的部分。挂炉有炉孔无炉门,以枣木、梨木等果木为燃料,用明火。果木烧制时,无烟、底火旺,燃烧时间长。鸭子入炉后,要用挑杆有规律地调换鸭子的位置,以使鸭子受热均匀,周身都能烤到。烤出的鸭子外观饱满,颜色呈枣红色,皮层酥脆,外焦里嫩,并带有一股果木的清香,细品起来,滋味更加美妙。
  比起挂炉烤鸭,以便宜坊为代表的焖炉烤鸭也有近600年历史。创始于明永乐年间的便宜坊焖炉烤鸭,最早是从南方传入北京的,特点是“鸭子不见明火”,是由炉内炭火和烧热的炉壁焖烤而成。因需用暗火,所以要求具有很高的技术,掌炉人必须掌好炉内的温度,温度过高,鸭子会被烤煳,反之则不熟。焖炉烤鸭外皮油亮酥脆,肉质洁白、细嫩,口味鲜美。焖炉烤鸭是便宜坊的招牌。如今,使用焖炉的烤鸭店很少,大部分的烤鸭店采用的是全聚德挂炉的烤制方法。
美味烤鸭推荐地:
全聚德
  全聚德似乎可以和北京烤鸭划等号了。位于前门、和平门、王府井的三家全聚德是品牌的旗舰店,前门的老店是全聚德品牌的灵魂。
便宜坊
  位于米市胡同的便宜坊是焖炉烤鸭的老字号,对于焖炉烤鸭技术的改进没有仅仅停留在燃料上,而是在鸭坯的加工上下了很大功夫,推出了“花香酥”系列烤鸭,有茶香、莲香和枣香三种口味。
长安壹号
  在东方君悦大酒店之中。坐在世界上最流行的设计元素和中国传统装饰理念结合的空间里,可以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看到鸭子烤制的全过程。
大董团结湖烤鸭店
  位于团结湖北口3号楼的大董的烤鸭店在京城非常有名。它在北京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更因为大董还是中国餐饮圈内唯一一位获得MBA学位的厨师兼餐饮管理者
作者: 寂寞阳春    时间: 2009-6-8 16:28
看着 看着 肚子就饿啦  感谢老大 发帖啊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9 16:15
标题: 34.北京廉价小吃——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在北京是一种尽人皆知的食品,它是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有时也用猪腰子),买一碗主食副食和热汤都有了。具体制作过程是这样的:把处理好的猪小肠和猪肺切成小段投入用多种香料、调料配制的卤汤煮,八成熟的时放入生面火烧、炸豆腐片、血豆腐,待到肠、肺烂熟,火烧煮透又不脱形的时候捞出,小肠切段,肺、火烧、炸豆腐切块,浇卤汁,加蒜汁、酱豆腐汁、香菜,醋、辣椒油根据口味自行添加。
  
  看起来不复杂,做起来可费了事儿了,再加上这东东又不贵,所以大多数人都在外头吃,没听说过几个自己做的。
    
  俺判断卤煮店好坏有四标准:
  一、气味
  
  猪小肠毕竟处于消化道的偏下位置,所以一定要洗得干净。处理生猪肚要翻过来掉过去的用生盐反复撮洗,小肠在猪肚下端,又曲里拐弯的,这难度就更大了,洗不干净的话,煮出来的异味儿是加多少蒜汁、辣椒都压不下去的。
  二、底锅
  
  别看是专供穷人的食品,可是这煮肠子的汤锅比涮羊肉还讲究。底锅都是用大块的猪骨加上花椒、大料、血豆腐、肉皮、辣椒油熬煮的,煮的久,所以又浑又浓。滚沸的汤上漂着厚厚的一层油花。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汤锅不仅能驱除肠子里的异味,而且对于难得尝荤腥的劳苦大众来说太实惠了。
  三、火候
  
  小肠要煮至烂软,不能跟橡皮筋似的嚼不断、吞不下;火烧要煮到吸足卤汤,切开以后没有白碴儿,但也不能表层与内层完全分离脱落,变成一锅烂粥;炸豆腐要外硬里软,充满空洞。
  四、分量
  
  过去劳苦大众很少能吃到荤腥,只能把这“穷人乐”当享受,所以就一定要分量够,而且最好吃也相对最贵的小肠所占比例越高越好。师傅们经年累月地干同一件事情,早就熟能生巧了,别看不象肯德基、麦当劳似的有定量的控制,可一份菜底儿该加多少肠、多少肺头,手底下都跟有杆秤似的。
京城的所有卤煮店里,最负盛名的毫无疑问就是百年老店“小肠陈”,如今已经传至第五代了。俺以前老在夜市小吃街、大商场食街吃卤煮,自打吃过小肠陈后,就再也不让那些粗制滥造的东东污染俺的胃了。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9 16:22
标题: 35.老北京廉价小吃——羊霜肠

  羊霜肠在北京已经绝迹了。1987年我在东四西大街回民铺上吃到最后一碗,从那时起到现在,17年中再也看不见霜肠的踪影了。今年春节,我曾抽空逛了地坛、东岳庙、白云观三个庙会,也是失望而归。
  
  羊霜肠是在羊肠子里灌血,圆滚滚的用小火放在汤锅里煮,陪煮的有羊脆骨、羊筋(制作方法和卤煮火烧差不多,但羊霜肠是回民经营,你说卤煮火烧是要挨骂的)。
  
  肠子熬煮时间长了,里面的羊血就凝成血豆腐。掌柜子从锅里挑出肠子,用刀切下一段,在案板上切成片放在碗底,再放一些碎羊肉,浇上热汤,撒上辣子、芝麻、香菜、葱话。齐活!
  
  羊霜肠要和热烧饼一块吃。羊肠子比猪肠子油水多,价钱却差不多,所以更受老百姓欢迎。白色的羊油都凝在肠子和碗边上,像挂了一层霜,因而叫“霜肠”。我少年时家住西城北长街,学校在东城,每天都要经过五四大街和东四西大街。那会儿这些地方还没有拆迁,路上有一家回民小饭馆,一年四季卖霜肠。刚开始1毛5一碗,到87年市政搬迁时,已经涨到5毛一碗了。现在那里成了一家书店。
  
  这些年北京提倡恢复古都原貌,挖掘民俗,许多消失多年的小吃都逐渐“复出”,偏偏没有霜肠,是个遗憾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9 16:24
标题: 36.老北京廉价小吃——羊杂碎

  羊杂碎是由羊的心、肝、肺、胃、肠等原料混合烩制的。制作羊杂碎还讲究“三料”、“三汤”、“三味”。
  “杂碎三料”又分主料和副料,正宗的全羊杂碎之主料(又叫三红)是心、肝、肺,下锅的时候切成碎丁或薄片;三副料(又叫三白)是肠(生油的)、肚(生味的)、头蹄肉(架碗充数的),下锅时要切成细丝和长条。一碗羊杂碎,看的就是主副料全不全。
  “杂碎三汤”有如下说法。青城百姓,居家过日子,买上一副羊的五脏,下锅煮好,连汤带水地热热吃起来,这叫吃“原汤杂碎”,味道体现在鲜美清淡上。怕杂碎有五脏异味的人家是先将洗好羊杂碎锅里氽一下,把汤扔掉,再将杂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锅添水放调料煮一下,盛到碗里,这叫吃“清汤杂碎”。由于是蒸熟的,味没入汤,食者味道全从对杂碎的细嚼慢咽中得。街巷铺点、车站、路口小摊上多是新的杂碎时时不断地往一个大锅里续,一锅汤用文火常熬不换,甚至是这锅汤经营者叫卖几年就熬上几年,汤稠如油,色酽如酱,过往食客买上一碗吃,这叫吃“老汤杂碎”。杂碎酥烂绵软,醇美味存于汤,故经营者最不舍多给食客加汤。
  “杂碎三味”说起来简单,凡青城专卖羊杂碎的饭桌上都有这佐餐三味,即一盘春意葱茏的香菜末儿,一盘红灿灼眼的辣椒面和一盘洁白晶莹的食盐。这是吃羊杂碎万万不能少的的三味调料。食者坐下来,或爱清香爽口的,或喜辛辣热麻,或好咸中得味。总之,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自行调兑碗中的汤。
  老北京的羊杂铺多由回民经营。起先回老北京食文化-老北京廉价小吃民在杀羊后并不吃羊下水。但发现这些被遗弃的下脚料常被附近饥民煮食,随后一些颇有头脑的回铺掌桂加以开发,就成物美价廉的羊杂碎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10 10:32
标题: 37.老北京廉价小吃——酸豆汁

  豆汁这东西,不要说是外地人,就是自称是“北京人”的新北京人(49年以后迁居北京),都受不了那股又酸又臭的味道。但是在老北京人看来,豆汁却是提神醒脑败火的上等饮料。
  
  过去北京经营豆汁最有名的四大家是琉璃场豆汁张、东安市场豆汁徐和豆汁何,天桥舒记豆汁。这四家里,舒记豆汁最纯正,张家的热豆汁是一绝。其他两家也各有特色。
  
  喝豆汁不能大口大口的喝,否则那酸味太“冲”鼻子,要像喝茶一样一点一点的泯。豆汁里要放咸菜丝辣椒油,就着焦圈儿一块吃。
  
  由于豆汁有祛火养嗓子的功效,所以许多京剧名角和相声演员也喜欢喝。梅兰芳、裘盛容等更是喝豆汁上瘾。抗战时梅大师蓄发明志隐居上海,他的弟子言慧珠用四个大灌子盛满豆汁从北京风尘去拜访他。梅兰芳当即请他到国际饭店美餐一顿以表谢意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10 10:33
标题: 38.老北京廉价小吃——雪花酪

  雪花酪又被戏称“土法冰激凌”,是旧社会穷人孩子能买的起吃上的零嘴。冬天凿出永定河上的大块浮冰,用草席包裹放入地窖。夏天时取出,用特制的冰刨刨下一碗冰渣,兑上鸡蛋清、山楂汁,再撒上果脯制成。当时冰激凌已经在国内出现,但只有少数富人的公子千金才能享用。这种“土法冰激凌”比较受穷人家孩子喜欢。往往是孩子苦哭哀求,大人挣不过,买一碗雪花酪,全家7、8个孩子分着吃。
作者: aeonhades    时间: 2009-6-10 10:33
标题: 39.老北京廉价小吃——奶酪

  用鲜奶调上米酒,加糖,再用特制的容器蒸制,然后冷却,凝固后,点上几粒瓜子仁葡萄干,是夏天的美食,老少皆宜。
  
  北京有个做奶酪的名家“酪魏“,据说他家还给紫金城当过差,奶酪最好吃,有不少老北京的知名人士都专门吃“酪魏”家的小吃,他们家还有酸梅汤、牛油炒面、杏仁酪、哈哈多着呢。
作者: fanfy004    时间: 2009-6-22 22:11
民俗民风传统,值得观看。
作者: marcochan78    时间: 2009-6-24 13:41
馋死我了,好吃的东东啊!




欢迎光临 纪录片之家.十八岁 (http://jlpzj.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